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涌入市场,其中不乏一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劣质商品。然而,有一类产品,正以一种看似“贴心”的方式,悄然伤害着1.2亿中国老年人的听力健康——那就是价格仅百元的“助听器”。
这些所谓的“助听器”,多数是小作坊用手机喇叭零件组装而成的劣质产品。它们不仅无法还原清晰的声音,反而会将环境中的噪音、电视声、邻居的说话声等一并放大,甚至让老人的听力进一步恶化。一位68岁的张女士,曾因购买一款129元的“智能助听器”,导致听力在一个月内恶化了30%。医生指出,这种劣质设备根本不是助听器,而是“声音搅拌机”,只会把所有声音粗暴地灌入老人的耳蜗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老人出于“怕被说老糊涂”的心理,宁愿偷偷网购这些“隐形助听器”,也不愿让子女陪同去正规机构验配。结果,省了几百块钱,却赔上了后半辈子的听力。一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听不清,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老了。”这种心理,让劣质助听器的市场更加庞大。
事实上,助听器市场中,劣质产品的比例高达70%。每卖出10台助听器,就有7台是劣质的“声音放大器”。这些产品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却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它们的频响范围通常仅限于200Hz~4000Hz,无法还原高频语音,如“s”“sh”等辅音,导致老人在交流中更加困难。
而正规的助听器,其频响范围可达50Hz~8000Hz,覆盖大部分言语频段,降噪率通常在60%以上,甚至高达85%。相比之下,劣质产品不仅无法提供清晰的声音,反而可能加速听力的衰退。
更令人震惊的是,同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竟被20多个品牌共享使用。这意味着,这些“孪生”产品虽然外观相似,但质量却如出一辙地糟糕。某南方代工厂凭借一张二类医疗器械证,就能为数十个电商品牌贴牌生产,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乱象,监管的滞后成为问题的根源。许多老人在购买助听器时,往往缺乏专业知识,甚至被商家误导。一些不良商家用“智能降噪”等术语包装,实则是伤害听力的隐形杀手。
然而,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助听器的质量和安全性。一些本土企业,如左点,凭借蓝牙耳机形态重新定义助听器,将骨导技术应用于专业助听领域,为部分听力困扰的老人提供了更舒适的选择。同时,其定制化芯片和新算法在增益调节、续航能力、防啸叫和环境降噪等核心性能上实现了显著跃升,力求还原更清晰自然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左点的“智能一键操作”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为助听设备注入了温暖的“适老灵魂”,这也助力其成为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的“中国线上助听器销量第一”的品牌。
然而,要真正打开这个市场,仅有前沿产品和优质体验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完善监管体系、打破认知壁垒、提升服务体验。毕竟,让1.2亿老人重获清晰“声”活,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一份责任。
在乱象丛生的助听器市场,严监管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关键。随着监管收紧,那些打擦边球的山寨产品生存空间正被压缩。正规厂商迎来逆袭良机,通过“扫码验真”等功能建立信任背书,这是赢得用户的关键一步。
但光有监管还不够,打破认知误区才是关键。很多老人还停留在“能响就行”的消费观念里,子女们也苦于缺乏专业指导。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行动不便的痛点,更消除了老人“怕被说老”的心理负担。
从线下到线上,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助听器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服务革命。这三板斧下去——严监管建立信任、新传播破除误区、高科技重塑体验,助听器市场的春天方能真正到来。
当技术遇上温度,商业遇上责任,我们终将还给父母一个清晰的有声世界。当前老年助听器市场的乱象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1.2亿老人摆脱“听不清”的困扰,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百元助听器,正在偷走1.2亿老人的听力!”这一现象,不仅是一场市场乱象的暴露,更是对老年人健康权益的严重威胁。我们呼吁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安全、可靠、贴心的助听器市场,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清晰的声音中,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尊严。
BAT三巨头:互联网相关技术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大势 近日,马云、马化腾已相继发表公开信,分别指向新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而李彦宏也发表观点互联网思维已经过时了,BAT三巨头不约而同地弃网向实。 相关信息显示,BAT弃网向实,最看重的依然是技术的第一推动作用。10月23日,马...【详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