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广东省佛山市通报,截至7月21日,该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9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这一数字远超此前的预测,成为我国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之一。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报告过该疾病,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地区疫情尤为活跃。
此次疫情的爆发并非广东首次遭遇基孔肯雅热。早在2010年10月,东莞市就曾报告过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当时共报告204例,其中38例经实验室确诊。2008年,广州和东莞也出现了输入性病例,但并未引发大规模本地传播。然而,此次佛山的疫情却呈现出明显的本地传播趋势,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夏季,蚊虫繁殖迅速,为病毒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对疫情的迅速蔓延,佛山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多个区县发布了《告全体市民书》,呼吁公众积极行动,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杀灭成蚊,以遏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广东省疾控中心也发布了倡议书,建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蚊灭蚊,包括清理积水、安装纱窗、使用驱蚊剂等措施。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预防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从症状来看,基孔肯雅热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多数为轻症,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脑炎或脊髓炎,甚至导致死亡。此外,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货物往来密切,这使得疫情容易跨区域甚至跨省传播。为此,专家建议加强区域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建立跨区域预警机制,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尽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例如,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居民应定期清理家中可能积水的地方,如瓶罐、花盆、下水道等。同时,个人防护同样重要,外出时应穿戴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并在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
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面对蚊媒传染病的威胁,必须采取科学、系统的防控措施。只有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