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从革命符号到社会共识的呼唤

2025年07月09日 15:46:14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2025年7月,《人民日报》再次聚焦“同志”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称谓,呼吁其重归主流。文章指出,称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礼仪,更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同志”逐渐淡出日常语境,取而代之的是“先生”“女士”“哥”“姐”等称呼,甚至在机关单位中,干部间以“老大”“老板”“局长”等头衔取代平等称谓。然而,这种“去阶级化”的称呼趋势,是否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疏离?

  “同志”一词最早源于革命时期,意为“志同道合者”,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纽带。从“同志,问个信”到“同志,借个火”,这一称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着共同的理想与责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同志”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部分群体赋予了性少数文化的负面标签。然而,更多人认为,这一称谓的式微,恰恰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功利。

  当前,社会对“同志”称呼的争议并存。一方面,有人担忧其回归可能引发“政治化”联想,甚至被曲解为“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更多人认为,称呼的淳朴本质值得回归。例如,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向警察求助时,仍习惯性地称呼“同志”,这种本能的信任与尊重,恰恰说明“同志”所承载的平等与真诚尚未被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称呼的变迁并非单纯的语言习惯问题。提到,机关单位中“同志”被“老大”“老板”等头衔取代,折射出权力距离的拉大;而基层群众中,年轻人对“同志”的陌生感,也暗示着代际价值观的差异。然而,这种“去同志化”的趋势,是否会让社会关系更加疏离?

  《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既是对历史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文章强调,称呼中的真情实感值得追求,虚假的“江湖义气”或“消费主义”只会让人心生隔阂。例如,提到的“同志电影节”将“同志”与性少数群体挂钩,正是对这一称谓的误读。因此,恢复“同志”称呼,需以尊重和正向引导为前提,避免其被污名化。

  未来,如何让“同志”这一称谓焕发新生?或许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党政机关带头使用,通过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认同;二是通过教育和媒体传播,重申“同志”所代表的平等与团结精神。同时,需警惕“标题党”式的炒作,如所警示的,过于夸张的标题可能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同志”称呼的回归,不仅是语言的复兴,更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当一声“同志”再次成为日常问候,或许我们能找回那份久违的真诚与温度。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