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名职工“1岁工作、22岁退休”的违规行为。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年度审计中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据澎湃新闻报道,该职工在蒲县疾控中心工作期间,其人事档案存在多处涂改,包括出生日期、工作年限等关键信息。审计人员发现,其档案显示其“1岁入职”,却在22岁即被认定为“退休”,累计领取养老金69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该职工在退休后仍继续在新单位工作并领取报酬,形成“退休+在职”的双重收入模式。
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此类问题并非孤例。全国范围内,25省共发现2.83万名职工通过虚假病历、篡改档案等方式违规退休,累计骗取养老金5.19亿元。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介长期向公职人员行贿,通过伪造劳动合同、仲裁书等手段,为271人违规办理参保,预计造成基金损失1.15亿元。
这一事件暴露出基层单位人事管理的漏洞。审计报告指出,山西怀仁市等110县存在“虚报冒领”现象,部分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未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地块重复上报,或将非耕地虚报为耕地,导致财政资金被滥用。类似问题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也频发,部分学校因管理薄弱,导致资金被挪用于偿还政府债务或修建形象工程。
专家指出,此类违规行为不仅损害国家财政安全,也破坏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信力。审计署强调,需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严查“小政策”“小金库”问题,防止“取暖费”“一次性缴费”等地方性违规待遇侵蚀基金。此外,对“1岁工作、22岁退休”等明显异常情况,应建立动态核查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公众对事件的反应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人质疑政府监管失职,认为基层单位应更严格审核人事档案;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呼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而非单纯追责个体。例如,有分析指出,若能将“1岁入职”与“22岁退休”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保系统,或可有效遏制此类漏洞。
目前,审计署已将相关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山西蒲县疾控中心的涉事职工被暂停职务,并接受进一步调查。与此同时,多地正开展专项清理行动,重点排查“违规参保”“虚报冒领”等问题。例如,甘肃宕昌县狮子乡财政所原所长因伪造农户信息冒领补贴400余万元,已被追责。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退休年龄”制度的反思。有学者指出,现行退休制度在不同地区、行业间存在差异,部分基层单位为规避责任,通过“提前退休”“灵活就业”等方式规避监管。若能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数据库,结合人脸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或可大幅减少此类漏洞。
未来,如何平衡“人情”与“制度”成为关键。审计署建议,应强化对“小政策”“小金库”的清理,明确“全国统筹”后待遇调整的执行标准,避免地方自行增设“取暖费”等额外支出。同时,公众也需提高监督意识,通过举报渠道反映问题,共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
“1岁工作22岁退休”事件虽为个别案例,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唯有通过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和公众参与,才能真正筑牢社会保障的防线,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