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99例,均为轻症。此次疫情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顺德区)、桂城街道(南海区)以及石湾镇街道和张槎街道(禅城区)。尽管患者多为轻症,但该疾病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因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潜在的长期影响。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患者通常在被蚊虫叮咬后3-7天内出现急性发热、关节和肌肉疼痛、红疹、眼睛发红、头痛、疲劳、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较短,且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判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康复。
为迅速降低蚊虫密度,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联合发布《告全体市民书》,号召全区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筑工地、村(社区)及全体市民于7月19日至20日集中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市民被要求做好屋内和屋外卫生,清除积水和杂物,安装纱门纱窗,使用卫生杀虫剂,外出时做好防蚊措施。此外,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相关旅居史,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此次疫情的爆发与佛山市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基孔肯雅热通常在8-10月高发,而此次疫情发生于7月,正值夏季高温期,为蚊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此外,佛山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如积水、垃圾堆积等,也为蚊虫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地。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佛山市曾发生过类似登革热的疾病爆发,当时病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且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爆发,可能与城市环境中的蚊虫密度增加有关。
从病毒学角度来看,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传播能力与其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1-A226V突变可显著提高病毒在白纹伊蚊中的复制效率,从而增强其传播能力。这一突变不仅增加了病毒在非典型媒介蚊中的适应性,还可能促进其在新地理区域的扩散。因此,针对此次佛山疫情,除了加强环境治理外,还需关注病毒的传播路径和媒介蚊的分布情况,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佛山市疾控中心指出,此次疫情的毒株为中/东/南非流行株,与泰国2008、2009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高达99%。这一发现表明,该病毒可能通过输入性病例进入本地,并在社区中迅速扩散。因此,加强边境地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对于防止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中,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宣传、组织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环境整治和健康教育,佛山市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然而,由于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较短且症状不典型,仍需持续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增病例。
此次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复杂的疫情形势,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坚实的疫情防控体系。只有通过科学防控、全民参与,才能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