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暑要避开这些误区,科学避暑才是硬道理

2025年07月19日 07:23:39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随着气温持续攀升,中暑已成为夏季常见的健康威胁。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中暑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错误的防暑行为,反而增加了中暑的风险。本文将结合多篇权威报道和专家建议,揭示常见的中暑误区,并提供科学的防暑建议,帮助大家在高温天气中安全度过。

  中暑并不仅仅发生在室外高温环境下。事实上,即使在室内,如果环境密闭、通风不良、湿度较高,也容易引发中暑。例如,一些老年人因担心电费而不开空调或电扇,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房间中,也可能因体温调节失衡而中暑。因此,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应关注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等。

  第二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中暑后可以通过大量饮水来补充水分。然而,大量饮水不仅不能有效缓解脱水,反而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水肿、昏迷等危险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饮水,最好选择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后可以口服退烧药来降温。实际上,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并非简单的发热,而是由于汗腺功能障碍导致的体温调节失常。此时服用退烧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导致电解质紊乱。正确的做法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或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等,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可以通过刮痧缓解。对于轻度中暑者,刮痧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尤其是意识不清的病人,刮痧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救治。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乏力、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第五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可以通过冲冷水澡或擦酒精来降温。然而,冷水冲淋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凉爽感,但会导致毛孔收缩,体内热量无法有效排出,反而增加中暑风险。此外,酒精擦浴虽然常被误认为是有效的降温方式,但实际上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对身体造成额外伤害。因此,物理降温应选择安全、温和的方式,如使用温水擦拭、扇风等。

  第六个误区是认为中暑不能打点滴。实际上,严重的中暑患者往往伴有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及时补液(如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暑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补液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

  第七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可以通过服用藿香正气水来缓解。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治疗“暑湿感冒”,即因暑湿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对于真正的中暑(如热射病)并无明显疗效。因此,藿香正气水不能作为中暑的首选药物,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第八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可以通过在密闭环境中泼水降温。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反而会增加空气湿度,使人体更难散热,从而增加中暑风险。因此,建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降温,如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

  第九个误区是认为中暑可以通过打赤膊或长时间戴帽子来防晒。然而,打赤膊虽然能减少衣物的束缚,但容易导致头部和颈部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增加中暑风险。而长时间戴帽子则可能在帽子下形成湿热环境,同样不利于散热。因此,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并注意头部和颈部的防晒。

  中暑的预防和应对需要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首先,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如上午10时至下午2时)进行户外活动,尽量选择阴凉通风的场所休息。其次,应保持室内通风,适当调节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此外,应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避免过度摄入高油高脂食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应更加注意防暑,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总之,中暑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不能掉以轻心。通过了解和避免上述误区,采取科学的防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中暑风险,保障身体健康。在高温天气中,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科学应对,远离中暑的威胁。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