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中国互联网巨头:不死于中年危机而死于麻木

来源:时代周报 时间:2016-01-19 19:44:04

    把一个成立有些年头的公司,附会为“人到中年”,并将其一些问题,形容为人的“中年危机”,通俗,却也有效。公司是人组成的,高管特别是最高决策者也是人,会像每个遇到“中年危机”的人一样,感到焦虑,寻思对策。

    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正集体经历这样一场“中年危机”。包括最近的“携程假票风波”“百度贴吧风波”,都是显著指标;一些近期看来顺风顺水的公司,例如阿里与腾讯,也不免现出现焦虑之态。

    因为这些互联网巨头中的核心人物,大致是在那么有限的两三波浪潮中集中涌现的。彼时他们大部分都很年轻,互联网是多么新生的事物,把一个新事物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挣到钱,是多么充满冒险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这些商业领袖的生理年龄,也成为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因素,影响着整个公司的行为模式。正常一个人临近中年所表现出的一切毛病,都很容易在眼下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看到―而它们本来不必如此,甚至从前也并不如此。

    比如说携程的“假票”与“百度贴吧”风波。放在一个新锐的、还指望着求生、攻城略地的企业面前,是不是首先想到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挽回形象?但在近期的几起“公关事故”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拖”“装死狗”“删”“堵”“收买”……

    唯独缺少一个正面的、诚实的抱歉。李彦宏直到1月17日,才在一场论坛演讲中,学着朱立伦败选时的口径说了一句“要深刻反省”。反省什么?如何反省?他们语焉不详。

    他们也许太看重汉密尔顿那句名言了:华尔街墓地里塞满了行动太快的人。但他们不知道,更多人行动太慢,死后连墓地都没有。

    仅仅是创始人的生理年龄也就罢了。关键是,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发展模式,已经与中国经济的模式紧紧捆绑在一起。当渐入疲态的公司撞上中国经济大周期的调整,“中年焦虑”才沦落为“中年危机”,心生麻木,慢慢失去对客户与市场的敬畏。

    这种麻木又很难避免。麻木的表现是不愿意改变,不直面挑战,不正视自身的弱点。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大环境或国情,无须拼搏只需拷贝,跨国竞争对手又不构成威胁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躺着都能赚钱,为什么要费力跑呢?不守底线可以赚钱,为什么要坚守道义呢?

    麻木则不仁。不麻木,庶几近于仁。张小龙谈微信未来,说了句“不浪费用户时间”,是一个正面例子。麻木虽难避免,却不是宿命。张小龙的意思无非一个:腾讯不要去赚那种最容易赚的钱。演绎开来,也不妨说,一个有追求有未来的互联网公司,不会倚仗强梁抢劫用户,不会依靠魔术手诈骗用户,不会利用人性的弱点与缺陷绑架用户。

    靠什么赚钱?靠创新。惟有持续创新,才是一切财富的源头,才是抵抗企业“中年危机”的良药。但对那些“温室”中安逸已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来说,显然不是每一家都能迈过这个槛的。今天如日中天的一些互联网巨头,过几年就有可能从我们的视野消失。

    究竟是哪些企业会消失得毫无影踪?每个互联网服务的接受者,心中都有一个决定这些互联网巨头生死盛衰命运的小算盘。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家,立信创业创新研究中心运营总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