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银行经营业绩下滑很正常

来源:上海金融网 时间:2015-05-05 09:50:36

  最近,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季度业绩报告出炉。五大行一季度共赚2606.67亿元,平均日赚28.96亿元。但相对于总量来说,五大行一季度利润增速出现了停滞,增速均未超过2%,而同期不良贷款却激增501.49亿元,是去年一季度的近两倍。

  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不良贷款双升,按目前五大行的盈利水平,全年利润增速有可能创下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笔者认为,银行经营业绩下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属于正常现象。

  从全社会利润总额看,银行盈利是社会总利润一部分,生产企业与银行的盈利应趋于均衡,社会经济才能出现良性循环。而近几年银行业凭借垄断地位,通过赚取存贷款利差及过多的中间业务收费,实现了2位数以上的利润高增长。也正因为此,实体经济受到极大挤压,利润仅在5%—10%的中小微制造企业朝不保夕,“关门潮”、“跑路潮”成了不少中小微企业的宿命。且国有商业银行在高利润经营策略驱使下,形成了天然的“信贷歧视”政策,大量信贷资金被投放到大型国企、房地产及政府投资产业项目,不仅加剧了产能过剩、政府债务膨胀及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更加剧了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贵和融资难困局,使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因而,五大行经营业绩下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真实反映了中国经济下滑的严峻现实。如果巨额政府债务发生违约、房地产难以回暖、实体经济持续下降的局面得不到扭转,银行业的利润和贷款增长有可能更低。二是从侧面反映银行整体经营战略正在发生转变。银行业正努力适应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需求,把降低服务收费让利企业、创新服务产品、方便企业作为经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降低盈利水平、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这是银行必须付出的牺牲。

  银行业经营业绩是社会总经济景气指数的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业绩下滑并非偶然,是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一方面,经营战略仍没有实质进展,信贷经营仍定位于国有大型垄断企业、集中在大中城市优质客户上,经济整体形势下滑则不可避免受到拖累。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重视不够。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击中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软肋,竞争导致银行存贷款、中间业务被快速蚕食,造成存贷款客户资源严重流失和经营地盘减少。可见,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放松对银行业准入管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各种新兴金融业态如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金融脱媒加剧,加之利率市场化迫近,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出现沉浮是很自然的事。

  显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下滑,再次凸显加速经营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多种金融业态、开辟信贷新客户,才能弥补自身经营不足,扭转当前不利经营局势。从当前看,一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等基础设施,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扩展能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用“发散思维”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消除信贷身份观念和地域局限,从大型国有企业向中小微实体经济转型,从高端客户向广大中低端客户转型,从大中城乡向中小城市进行信贷辐射,甚至从城市向县以下农村地区扩展,重新拓展新业务经营阵地,扩大经营竞争回旋余地。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要让西门子一再贿赂遭遇滑铁卢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