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打车软件能叫来黑车这样的小事,很可能是拖垮一家大公司的导火索,打车软件公司还是要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呼声,否则,极易会被其他公司所超越。
日渐盛行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打车软件,在为乘客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逐渐进入了黑车的视线,变身成为它们揽客牟利的工具。近一段时间,有关用打车软件叫来黑车,却显示正规出租车信息的情况,出现越来越频繁,有此遭遇的乘客纷纷通过网络吐槽。(4月28日《新京报》)
明明叫的是李逵,来的却是李鬼,这事隔谁身上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的眼里,“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这是信得过的品牌,这些打车软件背后绑定的也都是验明正身的正规出租车司机。谁能想到,打车软件居然跟黑车绑在了一起,难免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用打车软件叫来黑车,乘客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被载客的问题。有些黑车司机用的是套牌车,有些用的是早已报废的出租车号牌,可由于背后没有正规的出租车公司为其“背书”,一旦黑车司机信口开河、漫天要价,乘客到底该咋办?给钱吧,心有不甘;不给吧,把你拉到荒郊野外咋办?
其次,乘客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由于乘客对“滴滴打车”、“快递打车”相当信任,所以不会想到叫来的可能是黑车,自然也会放松对黑车司机的警惕,这无疑为黑车司机作奸犯科创造了便利条件。去年夏天,全国多地出现女大学生失踪、被奸、死亡事件,媒体调查发现这些女大学生之所以出意外,大都是因为打了黑车。可见黑车对乘客,特别是单身女性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多大的威胁。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许多黑车几近报废,缺少相关保险。一旦发生乘客伤亡事故,他们往往逃之夭夭,或无力承担赔偿。到时候,乘客去哪儿说理去?
此外,与传统黑车不同,由“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招来的黑车,更加容易泄露乘客的隐私,像乘客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这对乘客的财产安全无疑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经常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我们最想知道的还是,这些打车软件到底是怎样把黑车叫来的?说好的严格审核去哪儿了?说好的安全保障又去哪儿了?
“滴滴打车”品牌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曾强调“滴滴打车”验证需司机持本人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服务监督卡、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五项信息,开车到站点进行一系列审核。不过,记者调查却发现,“滴滴打车”宣称的审核步骤与实际并非一致。只要司机把“三证”拍照上传到企业QQ上,就会有专人在24小时内进行审核,最关键的当面核验相关证件环节被省略掉了。
此外,打车软件的司机账号数据库,也未能及时与官方数据库同步更新。如此一来,黑车司机或者车主就可以拿着那些已经报废出租车的信息,申请安装打车软件,这真是细思则恐啊。滴滴、快的的技术支持有多牛掰,有目共睹,他们跟12306可不是一个水平,想必更新数据不是多难的事情。之所以迟迟不更新,最大的问题可能出在与出租车公司的对接环节,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者单纯就是嫌麻烦,不愿提供最新数据;另一方面,黑车装上打车软件,对打车软件公司来说,这也是一种占领市场的行为,打车软件公司的利益并未受损,因此他们也没有动力去及时更新数据库。但显然,乘客的权益、隐私、安全却被绑到了黑车上,这对乘客来说风险太高、伤害太大。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媒体、公众对其提出批评,并没有一棍子将其打死的意思,而是希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监管能够更加规范、审核能够更加严格,并走得更远。
面对“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可能绑定黑车的现状,打车软件公司不该束手无策。一方面,理当与出租车公司及时沟通,争取同步更新数据库;另一方面,则应当对乘客举报的黑车及时封号,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最关键的是,还是要加强对司机的当面审核,勿让乏力的监管给黑车留下野蛮生长的空间。
西谚有云,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打车软件能叫来黑车这样的小事,很可能是拖垮一家大公司的导火索,因此奉劝打车软件公司不要掉以轻心。在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公司还是要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呼声,加强监管、逐渐改进服务,否则,极易会被其他公司所超越。去年7月,美国用车公司Uber强劲入驻北京,这无疑给国内的打车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在美国,Uber连直升机都可以打到,一旦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发展壮大、腾空而起,受伤的还不是滴滴、快的们。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没落的背影就在不远处,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失之东隅未必会收之桑榆,一夕之间,市场可能说没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