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CCTV年度经济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中,马云笑称:“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应该说,是长相带来的挫折,成就了今天的马云。
命运在马云最需要的时候指引了他。在蹬三轮的某一天,马云在火车站捡到一本路遥的《人生》。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有才华、有理想,屡次被命运捉弄却不屈服,始终坚强而勇敢地活着。
书中有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就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会影响一生。
这段话激活了马云深埋在心里的理想和勇气,他决定重新参加高考,抓住人生中重要的这一步。
1983年,19岁的马云在第二次高考中再次失败。尽管数学成绩从1分提到了19分,但录取线还是高不可及。这让本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马云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他们一再劝马云:“你就彻底死了上大学的心吧,好好学门手艺,饿不着自己就可以了。”于是,马云又开始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
与其说命运想再给马云机会,不如说,马云善于汲取隐含在环境中的正能量。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励志电视剧《排球女将》热播,主角小鹿纯子“永不放弃”的精神,又一次激励了马云。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开始复习准备迎接自己人生中的第三次高考。因为家人不支持,马云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周日,他早起赶一个小时路程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1984年,20岁的马云走出考场。这次,他的数学考了89分。他考前用了最笨的办法,把每种题型都背了一遍。可即便如此,他的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这时候,命运垂青,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经历了3次高考之后,马云承受得起后来一次次创业的失败。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马云感慨万千:“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考上大学,一定要有理想在大学里待4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
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成为后来阿里巴巴成功的核心理念,也一次次让马云的事业绝处逢生。人们请他谈创业的秘诀,他经常说的话是: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4—
2015年3月15日,有一段视频在微信上疯传,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的开幕式上,马云作为全球唯一受邀企业家代表用英语作主旨演讲。随即,国内多个热门英语学习网站将其作为视频和语音资料供网友学习。而此前,面对BBC等世界各大媒体采访时,马云都能应对自如。
马云的英语怎么会那么好?
上世纪80年代,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很普遍,脾气火暴的父亲,恨铁不成钢,常对马云拳脚相加。英语给了马云宣泄和反击的武器:“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儿。”
马云英语学得好,还跟他一位地理老师密切相关。这位女老师长得漂亮,大大的眼睛、白皙的脸庞。她教学方式独特,讲课让人如沐春风,大家都喜欢她。不爱学地理的马云也开始认真听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有一次,这位老师强调地理的重要性时讲了一个故事:她在西湖边遇到几个外国人问她关于中国地理的问题,她用英语流利作答。老师总结说,如果地理学不好,外国人问你中国的地理知识,你答不上来,岂不给中国人丢脸?谁料,这句话竟意外地触发了马云学好英语的决心:如果英语都不会说,岂不更给中国人丢脸?
那一天,12岁的马云兴冲冲地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外语学习最难的就是张口说,马云就跑到外国人聚集的西湖边,有外国人经过时,就“厚着脸皮”主动上前交流,有时还免费给外国游客当导游。无意中马云还结识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中年夫妇。他们对马云讲述了国外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向马云打开了一扇门,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一些经济意识和创业理念开始在他头脑里萌发。
一段时间后,马云的英语进步神速,老师和同学们甚至赞他是英语奇才,一些外国游客误以为他是海外归来的小华侨。
马云自嘲说:“我从小是一个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如果谁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但从他学英语这件事来看,他有方法,有智慧,有勇气,实乃“大智若愚”。
进入大学后,马云不再是那个“无药可救”的“差生”,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轻松的学习之外,他在各种社团中相当活跃,顺利当选学生会主席,他在任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工作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学生会每年的活动经费只有150元,马云用有限的这点钱举办了很多精彩的活动,无形中锻炼了他的领导、协调能力。后来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附近学校的人都认识他。
英语就像一根魔法棒,牵引着马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跳跃:因为英语好,他才进入了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才能在毕业后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英语及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才能创办海博翻译,才有机会去美国接触internet,也才有了后来的阿里巴巴。
他不只英语学得好,而且也教得好。当教师时,马云提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他的课轻松愉快,常常引得别班的学生来蹭课。同事们开课都不得不避开马云上课的时间。更可贵的是,马云特别关心“差生”,在他的班里,原来英语薄弱的学生最终都能用英语流利表达。
许多年后,马云说:“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来源: 软实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