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上海青浦山姆地下二层的货架上,一盒蓝黄相间的“好丽友派”悄然上架,标价49.9元。这个价格在普通超市并不罕见,但在山姆会员店,却成了中产阶层的“信仰崩塌”导火索。曾经被视为“品质生活象征”的山姆,如今却因这一举动被质疑背刺了500万会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山姆会员店自成立以来,凭借其“严选”理念和高品质商品,成功塑造了中产阶层的消费信仰。许多会员将山姆视为“精致生活的入口”,认为在这里购物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山姆加速本地化扩张、开店速度加快,以及近期频繁出现的品控问题,这种“高端滤镜”正在被撕开。
事实上,好丽友并非唯一引发争议的品牌。早在今年5月,南昌徐女士就曾反映,她在山姆购买的鲜肉包中吃到了疑似玻璃的异物;6月,浙江张先生则在山姆购买的牛奶中发现了两块比成年女性拇指盖还大的塑料片。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山姆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漏洞,也动摇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基础。
而此次好丽友派的上架,则被中产阶层解读为“高端消费向大众市场妥协”的信号。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会员纷纷发帖感慨:“好丽友都能进山姆,那我买会员的意义何在?”“精致生活又降级了。”。这种情绪背后,是对自身消费能力与社会地位的焦虑,也是对“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山姆的“严选”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近年来,山姆不断调整其选品策略,试图通过引入更多本土化、高性价比商品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然而,这种“去高端化”的趋势,却让部分会员感到不安。他们担心,山姆正在失去其“会员制零售”的核心价值——即通过高门槛、高品质商品来筛选和维系中产阶层的消费习惯。
从更深层次来看,山姆的“好丽友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它反映了中国零售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市场下沉与规模扩张的平衡。对于山姆而言,这不仅是商品策略的问题,更是对其品牌定位与消费者信任的双重考验。
尽管山姆随后下架了好丽友派,试图挽回会员信任,但信任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如有评论所言:“一次信任崩塌后,想要修复,也不容易。”。对于山姆来说,未来的路或将更加艰难,而中产阶层的“信仰崩塌”,或许只是零售业转型阵痛中的一个缩影。
BAT三巨头:互联网相关技术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大势 近日,马云、马化腾已相继发表公开信,分别指向新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而李彦宏也发表观点互联网思维已经过时了,BAT三巨头不约而同地弃网向实。 相关信息显示,BAT弃网向实,最看重的依然是技术的第一推动作用。10月23日,马...【详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