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3日以来,北京遭遇了持续147小时的强降雨过程,这场降雨不仅时间长、强度大,而且影响范围广,尤其在山区表现尤为突出。据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消息,本轮降水截至7月29日11时已基本结束,但下午至傍晚仍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需市民密切关注并做好防范准备。
从降雨特点来看,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强降水集中、分布不均、极端性强四大特征。其中,怀柔东峪1小时降雨量达到95.3毫米,密云区更是出现了极端强对流天气,为历史罕见,破坏性极大。此外,密云干峪沟27日6时至28日7时30分的降水量高达326.2毫米,是本轮降雨中的最大点。这些数据表明,此次降雨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远超往年同期,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应对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北京市防汛指挥部高度重视,于7月28日20时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组织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仍未能完全避免灾害的发生。据红星新闻报道,截至7月28日24时,北京此轮强降雨已造成30人死亡,显示出此次灾害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强降雨对交通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中新经纬客户端报道,2020年11月18日,受降雨影响,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共计取消航班148架次,出港航班大面积延误,给旅客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虽然此次事件发生在2020年,但其对交通系统的冲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当前的防汛工作提供了警示。
在山区,强降雨还引发了地质灾害风险。据北京晨报报道,7月19日,京藏高速居庸关长城景区附近发生护坡坍塌,导致道路临时封闭,影响了大量车辆通行。此外,部分山区道路因积水严重,公交线路不得不采取停驶措施,以确保乘客安全。例如,898路、899路等市郊线路因京藏高速封路而停驶,M40路、Y34路等山区线路也因雾大而停运。这些情况反映出,山区地形复杂,强降雨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必须加强监测和预警。
从气象专家的角度来看,此次强降雨的成因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密切相关。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北京及周边区域的降水情况确实呈现出一定反常性,这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的影响,导致华北雨季较往年明显提前,且雨带长时间滞留北京及周边地区。他建议,相关部门与公众应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特别是对强对流天气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社会稳定运行与人员安全。
此次强降雨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山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密云区太师屯镇一处饭店的8名居民在夜间被洪水围困,消防救援支队紧急出动,用铲车将其解救至屋顶。这一事件反映出,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在极端天气面前,仍需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公众防灾意识。
从历史数据来看,北京近年来也曾多次遭遇强降雨事件。例如,2018年7月15日至18日,北京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达103.1毫米,密云个别点甚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而2023年7月20日至31日,北京连续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40年以来最大一场。这些历史数据表明,北京的强降雨事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其强度和频率似乎在逐年增加,这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挑战,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不断优化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城市韧性。例如,通过建立以科学分类和代码系统为基础的数据库结构,对真实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录入,以提高投资估算质量,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建设防洪工程。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降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有助于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此次北京强降雨事件不仅是一次自然灾害,更是对城市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北京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公众防灾意识,以确保城市安全和居民福祉。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