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无证婚姻”:自由与枷锁之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5年07月09日 15:44:24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无证婚姻”的现象悄然兴起。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举办婚礼却不办理结婚登记,甚至以“同居”代替婚姻。这种现象背后,是经济压力、自我觉醒与社会变迁的多重交织。

  现象:从“结婚登记”到“同居自由”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登记数已跌破600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新低,而婚前同居率攀升至68%。在深圳,像黄琪这样的年轻人,选择在握手楼里策划婚礼,却拒绝领证,认为“领证只是形式,真正的婚姻是彼此的承诺”。这种趋势并非孤例,百合佳缘与“后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六成同居青年表示感情因此更稳定,而女性在同居关系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推手:经济压力与社会观念的双重冲击

  “无证婚姻”的兴起,与经济压力密切相关。彩礼“降温”成为社会新风,但年轻人仍需面对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成本的现实。例如,26岁的珊珊与男友阿杰因催婚压力选择“试婚”,却因未领证导致彩礼纠纷,法院判决其返还18.8万元。此外,传统婚恋观被打破,年轻人更注重个体自由与情感质量,而非形式化的婚姻。

  风险:法律与现实的双重陷阱

  尽管“无证婚姻”看似自由,但法律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婚姻法》,未登记的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难以保障。例如,秦女士指出,若同居期间发生财产纠纷,法院可能将财产视为“一般共有”,而彩礼则极易被要求返还。此外,若一方因意外去世,另一方无法继承遗产,子女抚养权也可能存疑。

  争议:自由与责任的边界

  “无证婚姻”是否值得提倡?专家认为,它本质是年轻人对传统婚恋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但需理性看待。一方面,它体现了对个体独立性的追求,如陈可辛与吴君如的同居模式,强调“独立与自信”;另一方面,若缺乏法律保障,可能沦为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例如,部分女性因经济依赖被迫接受无证婚姻,最终人财两空。

  社会反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长辈对“无证婚姻”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逃避责任”,而另一些人则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压力。例如,广西边境地区因性别比失衡,大量男性通过跨国婚姻解决婚配问题。这种现象虽缓解了“光棍”危机,但也暴露了法律与社会管理的不足。

  未来展望:如何平衡自由与保障?

  面对“无证婚姻”的浪潮,专家建议:一是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同居关系的财产与责任边界;二是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年轻人理性看待婚姻;三是推动社会观念更新,减少对“结婚证”的过度依赖。同时,政府可通过发展边境经济、改善性别比失衡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对无证婚姻的依赖。

  结语:自由与责任的平衡之道

  “无证婚姻”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既是对传统婚恋观的挑战,也是对个体自由的尊重。然而,真正的自由并非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法律与责任的框架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婚姻不是枷锁,而是彼此选择的共同旅程。”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