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后被测出酒精含量超标,引发社会对“荔枝是否会导致酒驾”的热议。据深圳交警部门测试,一口气吃下多个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竟达到30mg/100ml的酒驾标准,但仅10分钟后数值迅速归零,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酒驾”。
荔枝为何会引发酒精检测异常?专家指出,荔枝含糖量高达17%左右,其糖分在口腔中与唾液酶反应后,可能生成少量酒精。此外,荔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因密封环境导致无氧呼吸,糖分进一步发酵产生酒精。例如,周口晚报记者通过实验发现,食用两颗荔枝后,酒精检测仪显示25mg/100ml,再吃两颗则升至64mg/100ml,但漱口后数值迅速归零。
交警部门对此类现象早有回应。历下交警大队副中队长王日超表示,荔枝中的酒精成分附着在口腔黏膜上,吹气检测易误判,但实际人体内酒精含量会随时间下降。他强调,酒驾的判定依据是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而非口腔残留,因此即使检测超标,也需通过血液检测确认。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14年,西安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被查出酒驾,但血液检测显示其体内酒精含量仅为6mg/100ml,远低于标准。这说明,吹气检测可能存在误差,但交警仍依据现场数据作出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并非唯一“高风险”食物。深圳交警测试发现,榴莲、菠萝蜜、龙眼等高糖水果,以及蛋黄派、藿香正气水等食品,也可能导致误判。因此,交警提醒公众:食用含糖量高或易发酵的食物后,应等待10分钟再进行驾驶。
针对这一现象,多地交警部门已加强执法力度。例如,桂林市永福县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被查出55mg/100ml的酒精含量,最终被处以罚款和扣分。尽管如此,交警强调,若能提供血液检测结果或解释合理,仍可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荔枝引发的“酒驾”争议也促使相关部门完善检测标准。2023年发布的酒驾新规明确,酒精检测需结合血液检测结果,以减少误判。同时,消费者被建议选择新鲜荔枝,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发酵。
综上,荔枝中的糖分发酵虽可能引发短暂酒精检测异常,但交警部门已通过技术手段和执法规范,确保公众权益。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关键在于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必要时通过血液检测澄清事实。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