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将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与二战期间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行动相提并论,称两者“本质上相同”,均“结束了战争”。这一言论引发日本政府及公众的强烈争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或地区,日本始终坚信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不应重演,并将继续推动无核化世界。然而,其未直接批评特朗普的言论,仅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评估应由专家而非记者决定”。
此次空袭事件发生于6月22日,美国空军袭击了伊朗福尔多、伊斯法罕和纳坦兹的核设施,特朗普随后宣称“摧毁了所有伊朗核设施”,并称此举“结束了敌对行动”。然而,据情报显示,美国袭击并未完全摧毁伊朗核设施的关键部分,仅“阻碍”了其核计划。对此,特朗普在海牙北约峰会期间进一步将此次行动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类比,称“就像对日本的情况一样,这次袭击也结束了战争”。这一说法被部分美国官员援引,甚至有驻以色列大使将特朗普与杜鲁门总统相提并论,暗示其“处于历史罕见的处境”。
日本政府对特朗普的言论保持高度警惕。林芳正表示,日本“坚信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绝不应重演”,并重申日本对无核世界的坚定承诺。尽管如此,其回应未直接否定特朗普的类比,而是通过强调历史教训来间接表达立场。这种“不批评但不支持”的态度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议。部分民众认为,林芳正的回应“不敢反抗美国”,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日本需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尊重历史之间寻求平衡。
从历史背景来看,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约20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核灾难之一。日本政府始终将这一事件视为警示,推动国际社会禁止核武器扩散。相比之下,特朗普此次言论被批评为“轻视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甚至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机制的共识。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美国方面则强调此次空袭的“战略意义”,称其“阻止了伊朗核计划的推进”,并试图通过“历史类比”强化其正当性。然而,日本、俄罗斯及部分欧洲国家则呼吁美国“避免对历史的误读”,并重申对核武器的零容忍态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亦在公开场合呼吁,任何使用核武器的行为都将面临“不可挽回的后果”。
日本国内舆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部分民众支持政府的克制回应,认为“不与美国对抗”更有利于地区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批评日本“过度妥协”,认为应明确反对将核武器与常规军事行动混为一谈。例如,广岛县曾发生一起疑似炭火引发的爆炸事件,造成9人受伤,引发公众对核安全议题的担忧。
专家指出,特朗普的言论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尽管美国声称空袭“结束”了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但伊朗已明确表示“不会接受单边制裁”,并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日本政府则需在外交上保持谨慎,既要避免被美国牵制,又要防止因强硬立场引发与美国的直接冲突。此外,日本国内对核能的争议也值得关注——广岛曾因核爆而成为全球反核运动的象征,而当前日本政府在核能政策上的摇摆态度,可能进一步影响公众对核武器问题的敏感度。
未来,日本政府可能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澄清“历史类比”的争议性;另一方面,推动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机制的强化。同时,日本国内也需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持续强化民众对核武器危害的认知,避免因政治博弈而忽视历史教训。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