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普通行人相撞案件因法院调解赔偿7万元引发全网争议,后经监控视频曝光及法院澄清,案情出现重大反转。这场因信息偏差导致的舆论风波,不仅暴露普法工作的漏洞,更引发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深刻反思。
案件起初因青岛李沧区法院在普法节目中描述失实而发酵。节目称“62岁老人刘某突然转身逆行”,认定其负主要责任,而撞人者王某因未保持“安全距离”承担次要责任,赔偿7万元。这一结论迅速引发质疑,网友调侃“走路需保持几米才合法”,担忧法律泛化导致“防御性冷漠”。然而,法院5月11日公布的现场视频显示,刘某实为缓慢转身站定接电话,王某则边张望边快步行走,未注意前方直接撞倒老人。刘某因右股骨骨折构成十级伤残,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法院承认,此前韩姓法官在节目中对案情表述不准确,将刘某“缓慢转身”误述为“突然转身逆行”,且未提及王某分心行走的细节,导致公众误解。法院为此公开致歉,并强调普法案例必须基于真实案情,避免“脱离事实的臆想”。但舆论质疑声未止:为何不第一时间公布视频?为何普法法官对案情掌握不清?有评论指出,此案与“彭宇案”类似,因司法表述不当可能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法律界人士分析,本案责任划分并无不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虽不适用机动车“无过错责任”,但王某未履行注意义务撞倒静止的刘某,确应承担次要责任。争议焦点实为法院沟通失误,将“次要责任”简化为“安全距离”概念,引发概念混淆。而公众的激烈反应,折射出对司法透明度的强烈诉求——唯有事实清晰、表述严谨,才能避免“以讹传讹”消耗法治权威。
这场风波也暴露基层普法工作的短板。法院解释称,节目中的普法法官并非案件经办人,对细节掌握不足,导致“失真普法”。对此,舆论呼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原则,避免脱离案情的理论说教。此外,7万元赔偿金额成为另一争议点,但法院披露王某采用分期支付且仅余6000元未结,表明调解充分考量了执行可行性。
事件背后更深层的拷问在于:如何平衡个案正义与公众认知?当监控视频成为“反转”关键,司法部门更需反思信息公开机制。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普法不可故弄玄虚”,脱离事实的简化叙事只会加剧信任流失。而网友将本案类比“彭宇案”,则警示司法工作者:每一起争议案件的传播,都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目前,青岛法院已承诺规范案例宣传流程,强化事实核查。但修复公信力仍需长期努力——从精准表述到及时公开,从专业普法到倾听民意,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是避免“反转”重演的根本。
这场由行人相撞引发的争议,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法律遭遇舆论,真相与沟通缺一不可。唯有以事实筑牢信任基石,用透明消解猜疑,法治才能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