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潘建成:房价进入冷静期 管理价格预期是当务之急

来源:证券时网 时间:2016-11-29 14:29:4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预期对经济的影响在加大,预期对经济的传递时间也在缩短。价格作为极其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了经济运行中供求双方的力量变化,不同的价格预期则反过来会对供求产生刺激或者抑制,从而对经济运行的方向和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理性分析价格形势,剖析其背后的供求格局,妥善管理价格预期,避免经济因此造成大的波动。

  一、认真分析大宗商品供求变化趋势,谨防PPI大幅波动

  2016年9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4年半以来首次由负转正,10月份价格同比涨幅由9月份的0.1%进一步提高到1.2%,环比涨幅也创下半年来的新高,达到0.7%。从最新的数据看,11月PPI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PPI的上行对经济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首先,PPI的上行推动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去年底的增长0.8%稳定地上升到增长3.7%。企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加上由于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推动促进企业成本的下降,企业盈利情况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由去年底的下降2.3%转为增长8.4%,利润率同比也提高0.27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的改善促进了企业信心的增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开展的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今年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11.3,明显高于一季度的107.1和二季度的107.8;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最新调查显示,企业对经营状况的满意程度也达到近3年来的最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个多月部分工业品价格出现了增速急剧加快的态势,比如11月上旬仅10天时间焦炭价格涨幅超过10%,钢铁价格涨幅接近10%,大量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价格也出现飙升,这是不正常的。11月中旬,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铁矿石、钢铁等期货价格大幅下跌,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价格不正常飙升的反应。价格的温和回升有助于提振企业信心,稳定未来预期,增强企业投资动力,但价格的大起大落,会对这种刚刚恢复的信心形成较大的冲击。

  为此,需要对一年来PPI的变动原因进行梳理。综合起来,PPI的上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库存趋于底部。今年3月以来,规模以上企业产品资金占用持续出现同比下降态势,而销售收入增长则出现增幅持续扩大趋势,这在历史上是不常见的,表明库存趋于底部。事实上,6月份前后很多有色金属产品的库存处于历史最低位。库存的见底减轻了去库存对价格下行的压力,反过来促进了价格的见底反弹。二是市场需求的回暖,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工业企业订货景气指数为82.4,为201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值。三是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消息,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下半年去产能进程的加快以及任务的如期完成,既客观缓解了产能过剩对价格的压制,也增强了企业对产能持续减少的预期,对价格有促进作用。四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对国内PPI的上行有明显促进作用。五是受公路货运治理超载、铁路货运由于前期长期低迷部分运力主动调减等因素影响,既从运输成本上升方面推动煤、钢铁等对运输成本敏感的产品价格上涨,又由于运力的减少导致供给短期偏紧促进价格上涨。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泡沫。由于资本市场中股市目前相对比较平稳,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形势近期由于部分城市的调控而趋于稳定,资本逐利性可能导致一部分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期货与现货相互促进导致价格攀升。

  从上述分析看,产能减少导致价格上涨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能过剩形势其实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对产能过剩的背景和供求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做深入分析。目前的产能过剩大多与金融危机前后持续的工业投资高增长有关,产能增长的同时伴随产能扩张的需求其实在发生大的变化,一是房地产库存积压日趋严重导致未来房地产对经济带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是不可持续的;二是出口受制于全球经济的调整以及我国货物贸易全球占比接近全球贸易一国占比的峰值而增长受限;三是绿色发展的需要,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客观上对资源类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要合理引导预期,从“十三五”这样一个中长期阶段来看,资源类产业产能过剩形势处于逐渐缓解的过程,而不可能因为一次去产能任务的完成就彻底化解了,不要因为短期的供求格局变化刺激起投机泡沫,既扰乱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又会对改革、转型形成不利的冲击。当前,以“三去一降一补” 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其中,“去产能”的节奏上要有更好的把握,要与市场预期进行有效的配合,避免与其他因素叠加引发大的波动。降成本的力度依然要加大,巩固企业来之不易的基于盈利回升所增强的信心。应该不断地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把目光真正从资源、资本驱动的粗放的增长转移到创新驱动的增长上来。

  二、消费价格运行平稳,人工成本上升是消费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力

  在近期PPI快速蹿升的背景下,最近两个月,CPI所反映的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似乎出现持续提升的态势,引发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第一,目前CPI仍处于2.1%这样一个温和的水平;第二,9、10月份的CPI环比分别为0.7%和-0.1%, 9月份因为鲜菜鲜果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涨幅较大导致指数上涨,10月份指数因相反的原因出现季节性回落,并没有出现推动指数上行的持续动力;第三,从CPI的累计平均变动趋势看,1~2月、1~3月一直到1~10月,涨幅在2.0%~2.2%之间,10个月内波动幅度不超过0.2个百分点,极其平稳。事实上,之所以最近两个月出现同比涨幅持续较大幅度攀升,主要与去年8月同比基数较高因而今年8月指数相对较低有关。

  未来的CPI运行趋势会如何呢?从历史数据分析,影响我国消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食品价格,二是上游的工业品价格,三是服务价格。其实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CPI的变动关联并不密切,也就是很多人担心的货币宽松带来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是不大会发生的。从上述三类因素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食品价格。而在食品中,影响价格水平的主要是粮食、蔬菜和猪肉。由于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呈现下跌态势,国内粮食价格在政府补贴的支撑下保持基本平稳;猪肉价格呈现着周期性波动,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度出现快速上涨,随着供应的增加,最近几个月已经开始回落;蔬菜价格则总体上保持着上涨趋势,当然月度之间受季节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相对来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价格长期呈现的上涨趋势主要是因为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造成的。从上游的工业品的影响看,今年以来上涨的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影响消费价格的生活资料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由于消费类产品市场的平稳性及竞争的充分性,未来一个时期生活资料价格可望继续保持基本平稳,对消费价格的影响依然不大。从服务价格的影响看,这是对CPI产生持续稳定推升力量的动力,主要原因一是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人们对服务型消费尤其是文化娱乐、健康养生、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需要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其用工成本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不过,从历史数据看,服务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短期一般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基本判断,我国近期CPI应该会继续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运行,由于年内剩下两个月的同比基期价格较高,翘尾因素的消失可能导致年底CPI回落到2%以下。CPI的平稳预期,既无通胀压力又无通缩预警,为宏观政策和改革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三、房价由高烧状态进入冷静期,宜妥善处理抑制房地产投机泡沫与房地产去库存之间的关系

  今年以来,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一度出现罕见的持续快速攀升态势。截至10月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同比涨幅超过30%的有7个,分别为合肥48.4%、厦门45.5%、南京42%、无锡34.3%、深圳31.7%、杭州31.3%、上海31.1%;房价涨幅在20%~30%之间的有包括北京、广州在内的7个城市。随着国庆前后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10月下旬房地产火热的市场有所降温,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中有7个房价环比出现下跌,包括北京和上海;其他房价继续上涨的城市环比涨幅也都无一例外地出现收窄。数据显示,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采取适当措施对过热的市场进行干预的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格局进行深入地分析进而引导价格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需求的角度看,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2015年我国城镇住房拥有率已经超过90%,在全球名列前茅,而2011年这一比重为84.8%,短短4年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从城镇化进程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000万左右,比较平稳。从住房供给看,近年来房地产库存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16亿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7.18亿平方米。今年1~10月,尽管房地产市场销售非常活跃,销售面积同比增幅达26.8%,10月末的库存依然达到6.95亿平方米,今年内净消化掉的库存2300万平方米,与差不多7亿的存量库存相比很难说十分显著,与目前正在施工的73亿平方米的未来供给相比,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十三五”期间,对于我国整体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主要矛盾依然是去库存。

  那么,为什么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呢?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不同城市房地产供求格局差异悬殊,一线城市及极少数二线城市需求增长强劲而供给相对有限,导致价格高位攀升,拉大了城市间的房价差距,巨大的房价差对其他城市具有带动作用;二是在股市尚不活跃,其他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的财富保值增值意愿与资本逐利效应结合导致房地产市场投资气氛愈演愈烈;三是2015年不少地方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出台了一些诸如取消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重,房贷利率优惠等房地产的刺激政策;四是房价上涨预期与房价上涨形成正反馈,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预期房价上涨的消费者比重由6月的35%持续快速上升至9月的49.9%。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有所降低,消费者房价上涨预期也有所减弱,10月份预期未来6个月本地区商品房价格会“上涨”的消费者比重为37.4%,比上月减少12.5个百分点。从目前的形势判断,房价进入一段平稳运行的时期可能性较大。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供求格局理性分析的引导,强化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差异化管理,适当扩大需求强劲而供给相对滞后的城市的房地产供给,适度拓宽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多措并举,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从而为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楼市下一步会怎样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