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楼市需要微刺激

来源:价值中国网 时间:2014-09-24 17:39:5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8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出现下降,1个城市持平,1个城市上涨。70个城市新房价格平均环比下跌1.2%,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统计,为该指标最近十年来最大跌幅。

  对此,相关机构认为,楼市已进入“过冷区”。而更加能够说明楼市步入“过冷区”的标志是,“金九银十”在今年的楼市中,已基本可以确定,不会有太多表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是在绝大多数城市都放开了限购,少数地方甚至已经出台了救市政策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也意味着,此前相关人士提出的楼市可能会崩盘的观点,也似乎与现实越来越近了。

  楼市崩盘,对中国经济来说,当然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原因不在于楼市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中国经济实质已经被楼市绑架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导致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支柱”作用太强了。要想在短期内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难度相当大、风险相当多。

  更重要的,此次楼市调控,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当差、中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提出的,也就是说,楼市调控政策的作用,受到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加脆弱、更加难以应对政策的变化。如果采取救市等方面的措施,会对居民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冲击。而如果不适当采取救市措施,任凭房地产走向崩溃,其可能对经济复苏产生的负面影响又相当大,继而对居民就业、收入提高等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严酷的现实是,目前楼市的生存环境,已经对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走房地产支柱产业的老路,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要想一下子摆脱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也似乎早了一些。对房地产业,只能逐步理清与经济的关系,将它与经济的距离逐步拉开,使其回归到合理状态。也正因为这样,面对楼市进入“过冷区”,是否应当出台一些微刺激政策,值得关注。

  事实上,在保障房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房价的变动对买房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对购房者的购房心理也越来越缺少作用。特别是炒房者,已经没有了再炒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更重要的,一些刚性需求在楼市的持续冰冷下,已经变得越来越纠结、越来越不知如何应对。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的房价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势,也不知道现在该不该买房。

  而从8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楼市进入“过冷区”对经济复苏的影响已经无法回避。因为,按照决策层出台的各种定向调控措施,已经足以让经济步入复苏通道了。更何况,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远超微刺激范畴。真正的问题,还是地方经济中“房地产”的影响太大了,楼市的持续低迷,已经让地方的经济数据无法“兴奋”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国际上又响起了一阵唱空、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甚至连国内一些一直看好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也在默默地调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压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只有持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才算稳定。但是,一下子将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经济数据中“剥离”出去,可能带来的对经济预期信心的影响,对摆脱经济困境、鼓足战胜经济困难的决心是不利的,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一些微刺激措施,稳定一下房地产市场的士气,让房地产市场不要再继续冷下去,尤其不要结成坚实的冰。对房地产市场的微刺激,重点可以放在信贷政策方面。具体地,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要再过度严厉地控制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在现有政策下,适度放开对房地产信贷支持的控制,让开发企业、特别是中小开发企业能够得到相应的信贷资金支持,确保不发生资金链断裂等方面的风险。

  第二,给开发企业一定的直接融资空间。主要是公司债、企业债和股市再融资等,尤其是承担保障房建设任务的房企,更应当在这些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第三,给予更多购房信贷空间。主要包括放开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低二套房贷款利率等,以鼓励银行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也鼓励购房者加快购房速度。

  第四,允许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救市措施。对一些冷得成冰的城市,特别是房价已经拦腰斩的城市,允许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救市措施,避免房地产市场真的出现崩盘现象。

  总之,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一些微刺激,确保房地产不对经济复苏产生更大影响。前提是,决不允许地方政府再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再大炒地皮。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杨红旭:邯郸楼市危机的典型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