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一席话让他收敛脾气
董卿:
您真上火什么样子?
柳传志:
很狰狞的。
董卿:
真的么?
柳传志:
现在联想的年轻同事,包括像你们和一些记者,觉得我这个人很和蔼可亲。但是老联想的人都见过我狰狞的面目,因为当年企业小,要努力办大,中间要做很多很多事,脾气会很急。后来我是把脾气收敛回来变成现在这样了。
1992年的时候,一个年轻的领导跟下边人说,柳总为什么有魅力?柳总会发脾气,一发脾气说话说到点上。这话听完了以后我就害怕了,我发脾气我基本认为是应该有道理的,有原则的,但是这东西要是有样学样以后,后边人学发脾气呢?公司的空气就会干燥,一级一级往下发脾气,大家来了就像军队那种劲头。我希望公司是一个空气很湿润的一个集体,大家敢于对上边提意见。后来我就开始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再发脾气了。
董卿:
发现您果然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您听到好话的时候您反而会很警惕。像刚才那个员工,他觉得他是说了一句好话,柳总有本事,会发脾气,说话说到点子上,可是好话会引起您的一种反思。
柳传志:
那当然了。比如说我一个员工冲着我说某些话的时候,两个眼睛看着我,满脸地诚恳,让我觉得很受感动,回过头也许他做的事就不是这样了,完全没有按照预先说好的事做。人不能光从表情来决定。
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董卿:
您会把这些人生的经验都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吗?因为你的经验太多了。
柳传志:
没有传授,就是聊天。茶余饭后说起对某些人的看法等等,大家从各个角度去谈嘛。
董卿:
您对他们的这些教育会受到您的父母对您的教育的影响吗?
柳传志:
会。我觉得我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都还是很大的,他们还是以身教为主,也有言教。举个例子,像我们住的中国银行的宿舍,是一个大的四合院,有一个赵大爷,是传达室的工作人员。他去世以后留了一个老太太,没孩子,那时候我们家里头就一直每个月给老太太15块钱,等于她的生活的唯一支柱。
后来一段时间,我父亲工资减得不到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叫我们一定要坚持给老太太最起码每个月5块钱,让这个老人一直能生活下去,最后一直到给这个老人养老送终。老太太对我们也挺好的,尤其对我小妹妹都挺有感情。
所以做人要正直,要善良,父亲既跟我们说,同时也给我们做了榜样。我觉得我的孩子要跟我学的地方,比如做人要诚信、要正气,有时候在家里谈及一些事情,他们也知道我为人的准则。
一句话传两代人
柳传志回忆起父亲柳谷书说的一句话:“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而今,柳传志又将这句话转送给儿子柳林:“我想加一点补充——要懂得融通,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在“父与子”身份的转换中,柳传志将“做正直的人”这个人生准则在柳氏家族中传承延续,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任何环境都能坦荡应对。
亦师亦友父子情
在作为柳林父亲的四十几年历史中,父子俩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给了彼此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去深刻了解对方,去感知父爱亲情的力量。
中国有句老话,“知子莫若父”,其实子知父亦如同父知子。2016年道农会上,在《爸爸曾经告诉我》情景互动中,春、夏、秋、冬四块背板阻隔了父子间的视线,凭着儿子的一句话,柳传志轻松地猜出了哪个才是柳林。
在中国的语境里,“父与子”关系通常都深沉如山海,“父亲”二字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微妙的词汇,是伟岸的形象,是威严的注解,是沉默的力量,但那颗爱子之心却如此滚烫,正如《朗读者》节目所说,“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
两个人成为父子(女)是一种幸事。在漫长的时光里,你与你的父亲,或你与你的子女,“父与子”之间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来源: 联想控股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