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延续盛大的创新基因,2008年,陈天桥创立盛大创新院,从全国各地招聘了500多位顶尖的工程师,“烧钱”供他们立项研发。
盛大创新院时期,也被认为是上海民企最具创新活力的阶段,它在云储存、语音识别等领域积聚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实力的专家。因此,外界普遍认为盛大霸业犹在,前景可期。
当时的盛大就像今天的BAT般不可撼动。实际上,在某种程度看,盛大可以算作BAT的导师——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正沿袭陈天桥“网络迪斯尼”的旧路。
阿里成立阿里影业,买了优酷土豆,推出阿里巴巴文学。为了补上最后一环,马云还撕掉了“以永不投游戏为底线”的标签,入股美国移动游戏开发商Kabam。
百度有百度视频+爱奇艺,整合了纵横中文网、百度书城和熊猫看书,设立百度游戏,还在2015年成立电影业务部。
腾讯也相继在视频、文学、游戏、影视等领域发力。三巨头同样投入了大量资金做研发创新的孵化项目。
但是,如你所见,这是BAT的时代,盛大荣光不再。除了文学板块外,在其他创新领域,先行者盛大相继落败。
那么,处处领先、纵横捭阖的陈天桥,因何成了替后人栽树的“苦工”?
桥哥的耐心
如果说盒子战略是天时人和之患,那接连失败只能归结于必然。盛大全线失利,和陈天桥有着直接关联。
从结果上看,陈天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投资人,但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卓越的经营者。他有无与伦比的逻辑整合能力,但往往疏于执行。简而言之,他只负责定项目、要结果,中间环节不怎么过问。
以Talkbox为例。陈天桥是第一个找上门的投资商,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Talkbox创始人郭秉鑫拒绝了腾讯。但是投了钱之后,盛大并没有将Talkbox作为核心业务,Talkbox只能眼睁睁看着后来者抄走语音聊天功能,在市场上越做越大。
和Talkbox类似,大部分产业,盛大只投钱,不精耕细作。西装革履的陈天桥,希望靠支票来对抗冒出来的对手、那些夹缝中挣扎过来的“创业狗”,这一策略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

陈天桥虽然也是白手起家,但是他不具备“同类”的心态。他创业路上没有大风浪,其日入百万之时,马化腾们还在为服务器的那点钱寝食难安。对于陈天桥而言,投资项目失败,换一个再投即可。而对于竞争者而言,不成功就是死,两者之间的战斗欲望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投资心态也注定了陈天桥缺乏“工匠”的耐心,这一点直接左右了盛大创新院的走向。
创新往往非常耗时,涉及基础研究时尤甚,而且不保证出商业成果。盛大创新院3年“烧”掉了数亿资金,立项50多个项目,成果却只有一个bambook。陈天桥开始不耐,慢慢调整创新院的方向。

从自由立项到承担业务研发,再到“一台服务器都必须层层审批”,工程师的自由度越来越小。一位前创新院工程师对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说:“2年换了3个队伍,桥哥不坚持,产品半年没起色直接撤掉,团队上下心灰意冷。”
陈天桥的不耐,逐渐从对内转移到对外:他收购酷6,但是视频网站更“烧钱”,酷6营收长期不见起色,盛大开始调整方针,减少投入,酷6因此很快掉落第一梯队,直至今天彻底失去竞争力。
在诸如此类的“无谓消耗”间,盛大的优势不断被磨灭,逐步衍生了侵蚀“驱动核心”、导致帝国陷落的裂变。
帝国失“心”
宏观上看,多条战线失利对于盛大而言并不致命。陈天桥没能将先知能力扩大为辉煌战果,只能算是巨头的小“败局”。
实际上,每个巨头都有败局。Google巨资做眼镜、腾讯在微博和电商“烧”了几年的钱、百度也曾试图搅局电商、阿里至今仍在社交挣扎……

这些失败,并不能动摇其江湖地位。BAT之所以是BAT,是因为其核心产业。百度有搜索、腾讯有社交、阿里有电商。这些根基,是其开疆拓土的动力之源。
盛大帝国的核心是游戏,游戏利润是盛大横冲直撞多年的资本。但是,BAT的“核”还在,盛大的“心”却丢了。
如前文所述,陈天桥对游戏没什么感情,他一直抽游戏的血来补充其他产业。巨人、网易、腾讯等后来者挖空心思挖老大墙角的时候,陈天桥一边“藐视”着这些小弟,一边集中精力实现充满正能量的抱负(网络迪斯尼),直至失去老大的位置。
盛大游戏的衰败有着清晰的路径。陈天桥之于游戏的态度,决定了盛大的态度。多年间,盛大从未建立起一支行业顶尖的研发团队,《传奇世界》之后,其自主研发的游戏无一生还。
研发不力的同时,因为疏忽和傲慢,盛大代理也持续走下坡路。
在国内,游戏代理是快速崛起的最佳方案。盛大靠《传奇》一步登天,九城曾代理《魔兽世界》,腾讯则崛起于《地下城与勇士》(DNF)。
盛大是国内网游界多年的老大,最初和国外公司谈代理都是“躺着谈”。魔兽、DNF来中国时直奔盛大,但是盛大不愿意支付太多钱,于是便宜了九城和腾讯。
盛大轻视游戏,对手们则如狼似虎。腾讯长年将游戏作为企业的战略重心,在拿下DNF后,他们又相继获得《穿越火线》(CF)和《英雄联盟》(LOL)的代理权。

此消彼长之间,盛大丢失了权杖。2009年,腾讯超越盛大成为国内游戏业霸主。很快,腾讯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挣钱的游戏公司。2015年的财报显示,游戏为整个腾讯贡献了接近60%的营收。
失去霸主地位后,盛大游戏并没有吹响反攻的号角。经历分拆上市、私有化退市,再到借壳回归A股传闻的盛大游戏,其相关新闻,从游戏变成了资本游戏。
盛大游戏雄风不再、负面缠身,陈天桥决定“丢弃”这个发家致富的老本行。2016年1月,盛大的一份声明证实了外界的传言:2014年起,盛大集团已经不再持有盛大游戏的任何股份。

陈天桥的心情想必很复杂,“电子鸦片制造者”的标签一度令他困扰不已,如今,他可以卸掉这个包袱了。
他缔造了中国的网游产业,又在其最鼎盛时期黯然离开。如今,不仅游戏产业接连创下利润新高,其上下游、外设产业,乃至延伸出的电竞产业都成了金矿,但新一轮的风云际会中,已经没有了陈天桥巍峨的身影。
拆卖最后的版图
剥离游戏业务后,盛大曾经的版图迅速解体。陈天桥开始更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待这些曾经带给他无限荣光的产业:一旦某个板块的估值从高点下滑,便会被他待价而沽。
陈天桥出手的最后一个板块,是其“网络迪斯尼”计划中最为成功的盛大文学。
盛大文学旗下包括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七大原创文学网站以及天方听书网和悦读网。另外,它还拥有三家图书策划出版公司。其行业统治力甚至超越巅峰期的盛大游戏。

盛大文学曾是陈天桥的骄傲。他在2013年分享了一组数据:200万名作家、700万部原创小说、1.5亿个用户、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每天新产生1亿字的作品,按照传统小说哪怕50万字一本来衡量,每天相当于新创作200部传统小说。
过去数年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大部分出自盛大文学,就连陈天桥70多岁、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父母,都是盛大文学的狂热读者。《鬼吹灯》、《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电影,都是由其改编而成。盛大还为游戏产业提供了大量网游、页游的题材。

陈天桥对于IP资产的布局与整合,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就连国际巨头都深感艳羡与钦佩。默多克称盛大文学就像“milk”(挤奶),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化产业贡献力量。
但是,不断拆卖盛大业务的陈天桥,不想再养“奶牛”了。2015年3月,盛大宣布,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联合成立新公司,由腾讯文学CEO吴文辉担任CEO。这个消息变相坐实了此前闹得沸沸扬扬、“腾讯将以50亿元”收购盛大文学的传闻。
在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总结看来,陈天桥放弃盛大文学有几方面的原因:过去的几年间,盛大文学4度赴美上市,都未成功;热门小说“变现”时间过长,《鬼吹灯》这样的作品,拖了8年才搬上银幕;盛大剥离游戏产业,文学IP对于集团的价值进一步降低。
最重要的原因则是,陈天桥决定离开互联网。他在一次采访中说:2012年起,盛大开始向投资转型。
出售文学产业后,盛大曾经的版图正式瓦解。其官网介绍也变成了“向着成为一家国际级的投资控股集团而不懈努力”。
随着官网介绍悄然变更,一代互联网霸主、靠游戏和小说为无数少年创造梦想世界的陈天桥,就此告别。
这样的人,迟早会回来
盛大瓦解后,舆论称陈天桥“退隐江湖”,并为其打上了“失败”和“悲情”的烙印。可是,他能算是一个失败者吗?
按照常规标准评判,陈天桥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他有完美的家庭,妻子和女儿都很漂亮。陈天桥很爱自己的妻女,最忙的时候,他都会在周末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为了保护家庭,他还迁居新加坡。

按照资本家的“唯一”标准——利润来判断,陈天桥更是赢家中的赢家。多年布局投资中,他鲜有亏本。盛大文学的初始投资仅2000万,转手腾讯赚了25倍。浙江传媒花31.8亿买下边锋,陈天桥赚了18倍……过去的10年间,他投资近150个项目,投资版图涉及文化、金融、不动产投资、对冲基金四大板块。
2012年,陈天桥曾透露盛大坐拥近600亿现金资产。近年来,随着其不断拆卖盛大产业,陈天桥手握的真金白银越来越多,刚刚过去的2015年,他便套现62亿元。
令人咋舌的财富数字之下,媒体为何仍“执迷不悟”地将陈天桥定义为失败者?或许是因为,经历过盛大帝国时代的人,对雄才大略的陈天桥所抱有的期待,远不止此。
陈天桥恐怕也不会将自己定义为成功者。时至今日,在提起陈天桥时,大部分人仍会误解“他=游戏”。这位31岁走上财富之巅、10年前便做出宏伟布局、以家国天下为目标的企业家,会甘于如此评价、安于财富利益、并就此退居幕后吗?

应该不会。在盛大出售游戏业务的时候,一位互联网企业的CEO说:陈天桥这样的人,迟早会回来的。(来源:华商名人堂 作者: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