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锦辉
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调整农业种植加工和提供农产品(000061,股吧)品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和人们的饮食健康。这些无疑是要求农业生态环境要好。
“今后必须实行耕地 ‘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并重,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好坏作为考核每届政府班子政绩的内容,倡导耕地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须科学用地和养地,并对耕地质量提升有功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国家要加大依法保护耕地,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使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有责可问、有法可依。”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副调研员谭志娟说。
谭志娟说,目前各级政府对耕地的数量保护非常重视,对基本农田是寸土不让,保18亿亩耕地“红线”志在必得,而对耕地质量退化(恶化)关心的程度还不够。实际上耕地数量的减少是“断指、断臂”的硬伤,容易引起公众的重视。耕地质量退化是潜在的隐患、是内伤,而治疗起来花钱更多、后果更严重。
谭志娟说,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要求,黑龙江省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谭志娟建议,“粮补”与“地补”要并行。在她看来,从深层次分析,“粮补”是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好政策,但它有“重用地、轻养地、掠夺式”的味道。所谓的“地补”就是国家对于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如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等(目前在南方部分省份已经实施了地补)。只有“粮补”与“地补”的双轨政策并行,耕地肥力才能逐步提高,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谭志娟还建议,要建立耕地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还有矿产资源的税收政策。耕地养分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在承担“全国大粮仓”历史重任的同时,也应向国家要政策。每调出1吨商品粮,需要补给“耕地资源消耗费”300元,用于耕地有机营养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