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部门出台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
来了,“互联网+老字号”工程
中华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网的何小然表示,“老字号在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其发展存在着传承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机制僵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
见习记者
赵瀚文
何为老字号,它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精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其品牌也是社会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
那些品质出众、世代传承的老字号们,几乎都经历过一番残酷的市场竞争,在一场场大浪淘沙之后,凭借出众的口碑统领一行。然而在消费环境变化迅速的新时代,不少曾经闻名遐迩、叱咤江湖的老字号如今却显得有些落寞,有些甚至因为经营不善而宣布倒闭。
根据最近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如今“中华老字号”仅剩1128家。
日前,商务部、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字号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老字号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原址风貌保护,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深化老字号企业产权改革,注重发挥老字号品牌价值,推动老字号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等八项具体任务。《指导意见》的提出从政策上给予了老字号强有力的支持。
中华老字号如何做出新味道,在新的环境下不失“老字号”的传统,又能有所创新,将老字号发扬光大?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一些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政策出台献礼老字号
老字号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006年商务部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以来,我国老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老字号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有部分老字号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国外经验看,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和宣传老字号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法国早在2005年出台新政令,每5年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一次正式命名。目的是帮助和发展那些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凭借特殊的和稀少的工艺技能,能够形成“经济遗产”的著名的或者祖传的小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老字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中华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网的何小然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老字号在互联网经济大环境下,其发展存在着传承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机制僵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3月开始,商务部就展开了有关老字号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发展的研究,筹谋这相关政策的出台。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重点任务集中于推动老字号传承与创新,提高老子号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老字号经营网点保护,优化发展环境。推进老字号产权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执导意见》涵盖了老字号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企业来说,是极好的执导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留住老字号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执导意见》着重强调了老字号企业的品牌价值。对老字号企业而言,老字号品牌是一笔无形资产,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是发展的重心。企业要有强烈的品牌保护意识,及早确立品牌保护战略,形成规范的品牌保护制度。老字号企业也要善于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其品牌。。
新环境下老字号面临的困局
在不少人眼中,“老字号”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最具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的优质企业,它们是最能体现民族品牌的种子选手。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特别是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这些拥有独特工艺,具有广泛社会认同和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继续繁荣发展,如何摆脱“老态龙钟”之感,呈现“老当益壮”之姿,老字号又面临哪些困局呢?
业内人士表示,老字号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面对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化生产、流通方式的迅速应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加之企业内部存在机制、人才等多种因素,不少企业逐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生存发展的危机。此外,法律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保护和振兴老字号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等宏观政策环境问题也依然存在。
对此,广东省老字号协会秘书长范依萍曾表示,尽管老字号企业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需求和喜好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少老字号都难以适应和满足如今的生活方式。很多老字号的没落,都是从工艺技术被淘汰开始的。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至少有16000家涉及餐饮、医药、食品、零售、烟酒、服装等行业的老字号企业,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老字号因为经营不善而纷纷破产。1991年,原国内贸易部启动了一场全行业老字号认定工作,并向1600余家品牌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和证书,这些老字号均是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的老牌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老字号经营不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经营机制陈旧,营销理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定位狭隘等,同时品牌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假冒商标横行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冯晓青表示,尽管“老字号”这个称谓的背后记录了几代人的努力,但又恰恰因为这个“老”字,使得这些企业会呈现观念陈旧、出品老化、体制僵化等问题。老字号的数量也一直锐减,并且,现有的老字号,其中很多也不过是在勉强维持经营,进入21世纪以后,真正发展良好的老字号企业,不过百余家而已。
记者了解到,2015年10月,来自王老吉、全聚德、吴裕泰、华天、同仁堂(600085,股吧)等逾300家百年老字号的代表齐聚北京,出席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会议中,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矛表示,至今仍活跃的老字号品牌有上百家,涵盖了各行各业,但这些堪称中华商业文明瑰宝的老字号们却四处散落。由于大家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各自为战,所以也一直没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品牌潜力,巩固和拓展商业版图。
陈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千多家老子号企业中,有300多家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些老字号生存至今,各有其独到之处。老字号们只有忘掉自己的自然年龄,追求更年轻的商业年龄,赢得更多的青年顾客,才会在现代品牌的发展道路上拥有新的生命。
实施“互联网+老字号”
“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还差得很远。”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商标评审专家王正志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道。
王正志表示,“老”亦是老字号的优势,消费者看重老字号,就是舍不得老字号的老传统。在追求发展规模的同时,老字号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培养到位,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保障,市场化大潮中,老字号的“味道”才能保留下来。与此同时,老字号企业要与时代接轨,与消费需求合拍。在保持老手艺、老传统的基础上,老字号用好新技术、玩出新花样,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面孔。老字号要发展,就要做到在不变中求变化,不变的是老底蕴、老内涵,要变的是经营理念、服务形式、技术表现。
记者了解到,在老字号企业中不乏通过创新发展走上成功之路的企业。例如,北京全聚德、云南白药(000538,股吧)和青岛啤酒(600600,股吧)通过实施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统一品牌管理等方式,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则成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的典范。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郑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对于推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研究制定老字号管理办法,对中华老字号实施动态管理,对失信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采取警示约谈、社会公开等措施,同时将地方认定的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企业纳入中华老字号范围。还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规范使用中华老字号标识的规定,规范标识使用行为。
《指导意见》提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意在促进老字号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拓展品牌价值。
对此,王正志表示,《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部署。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实现产品的年轻化。促进老字号企业间的合作,深化老字号间的交流及国际交流,搭建老字号的电商平台,在国家提出“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需求,实施“互联网+老字号”工程,引进各类社会资本,鼓励老字号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用更加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并且留住消费者,谋求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