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项目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这座耗资24.43亿元打造的仿古建筑群,自2021年6月试营业以来,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成为文旅行业“高投入低回报”典型案例的缩影。尽管园区不设门票,但门庭冷落的景象与周边热门景区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文旅项目在市场定位与运营策略上的巨大落差。
大庸古城的亏损数据触目惊心:2021年亏损0.84亿元,2022年亏损1.51亿元,2023年亏损2.49亿元,2024年亏损5.96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达10.8亿元。截至2024年底,其资产总额仅13.95亿元,负债高达16.97亿元,净资产为负3.02亿元,濒临破产边缘。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项目本身的财务困境,更揭示了文旅产业盲目扩张的普遍性问题。
专家指出,大庸古城的失败源于对市场需求的误判。作为重点文旅项目,其初衷是复制乌镇、丽江等古镇的成功经验,但实际运营中却遭遇同质化竞争。同类型演艺项目中,单场演出承载观众仅300余人,而大庸古城的核心演艺场投入高达5亿元,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模式,使得仿古建筑群在缺乏独特文化IP和差异化体验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客流。
对比其他成功案例,大庸古城的困境更具警示意义。例如,乌镇通过“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结合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与本土文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大庸古城则陷入“千城一面”的仿古陷阱,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此外,其停车场成为唯一盈利项目,年收入约1000万元,却难以支撑整体运营成本,暴露出文旅项目中“重建设轻运营”的致命缺陷。
面对亏损,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一方面,张家界市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扶持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项目方尝试调整运营策略,例如引入夜间经济、延长开放时间等。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核心问题仍在于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业内人士指出,文旅项目应更注重“文化+商业”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复制模式。
从行业角度看,大庸古城的失败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效仿打造仿古景区,但多数项目因定位不清、运营不善而陷入亏损。例如,某地古城项目投资25亿元,仅换来2300名游客,被戏称为“旅游黑色幽默”。这种现象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的过度依赖,以及资本对短期回报的盲目追求。
未来,大庸古城的出路或许在于转型。有专家建议,项目可尝试与周边生态资源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或研学基地,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体验感。此外,政府需加强对文旅项目的监管,避免“造城运动”式开发。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文旅项目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市场逻辑。”
大庸古城的亏损案例为行业敲响警钟。它不仅揭示了文旅产业盲目扩张的风险,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项目规划与执行中的短板。唯有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