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夫妻月入1.2万负债1.2亿:高利贷之祸何时休?

2025年05月11日 08:07:14  来源:综合
 

  2025年5月1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则破产清算申请公告引发社会震动。一对退休夫妻申报的债务竟高达1.2亿元,而其每月退休金合计仅1.2万元。刘某(63岁)与牛某(62岁)名下虽有深圳外房产、商铺及车辆等资产,但总估值不足500万元,银行存款合计仅6.5万元,与债务规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这起案件不仅刷新了个人破产案件的债务纪录,更将高利贷的深渊式危害暴露无遗。

  高利贷阴影下的债务黑洞

  据调查,刘某夫妇的债务主要来自民间借贷。尽管具体借贷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高达1.2亿元的债务规模远超普通民间借贷范畴,极可能涉及高利贷的层层叠加。高利贷的典型特征是高息滚利,例如旧社会“大耳窿”的“九出十三归”模式,若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利息会迅速吞噬本金,形成债务黑洞。刘某夫妇的案例中,即便以年利率36%计算(远超法律保护的LPR四倍上限),仅利息年支出就达4320万元,远超其14.4万元的年收入。

  暴力催收与家庭破碎的恶性循环

  高利贷的危害不仅在于经济压榨,更伴随暴力催收的社会毒瘤。证据显示,部分高利贷组织带有黑社会性质,通过恐吓、骚扰甚至人身威胁逼迫还款。例如2017年浙江衢州一案例中,李女士因前夫借贷陷入债务泥潭,其父李大伯不得不以退休金代偿120万元债务,家庭濒临崩溃。刘某夫妇虽未披露具体催收细节,但其申报破产的绝望选择,暗示着长期承受的心理与经济重压。

  法律利剑出鞘,打击非法放贷

  针对高利贷乱象,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已于2024年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借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将未经批准的营利性放贷行为定性为非法经营罪,并加大关联犯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打击力度。这一政策转变终结了长期以来高利贷“罪与非罪”的争议,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依据。然而,刘某夫妇的案例表明,政策落地与基层执行仍存在滞后性。

  个人破产制度:给“诚实但不幸者”重生机会

  本案的另一焦点是个人破产制度的实践意义。自2021年深圳率先试点个人破产条例以来,该制度旨在为因经营失败、不可抗力等陷入债务危机的自然人提供债务豁免路径。刘某夫妇的破产申请若获批准,或可通过资产清算与债务重组获得新生。然而,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甄别“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如何避免恶意逃债与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平衡仍是挑战。

  高利贷渗透社会肌理:从平民到公职人员的沦陷

  高利贷的蔓延已突破传统认知。证据显示,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甚至参与高利贷资金运作,利用职权掩盖非法活动。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群体成为高利贷新目标。例如北京曾曝出骗子公司以高息诱骗老人借贷投资,最终导致老人“钱房两空”。刘某夫妇作为退休人员卷入亿元债务,或反映出高利贷网络向弱势群体扩张的趋势。

  国际镜鉴:日本高利贷悲剧的警示

  高利贷的全球性危害在邻国日本尤为惨烈。2003年大阪八尾市三名老人因不堪高利贷催收集体自杀,2020年日本约1500万人陷入高利贷漩涡。这些案例揭示了放任高利贷的社会代价:家庭破裂、自杀率攀升、经济秩序崩溃。反观我国,尽管法律框架逐步完善,但如何切断高利贷与黑恶势力的勾连仍需攻坚。

  根治高利贷:法治与价值观的双重重构

  根治高利贷需多管齐下。法律层面应强化对非法放贷的刑事打击与民事追责,同时完善金融监管填补民间借贷漏洞。社会层面需倡导“实业兴国、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抵制投机暴利心态。此外,金融知识普及与心理干预机制也亟待加强,帮助公众识别风险、破除“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唯有法治利剑与道德自觉并举,方能终结高利贷之祸,还社会以清明。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