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薪酬分化:大行涨薪 中小行降薪,行业竞争与经营压力显现

2025年04月11日 20:45:03  来源:中网资讯财经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薪酬格局出现显著分化,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调整薪酬结构,而中小银行则面临降薪压力。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银行业在经济下行压力、数字化转型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下的经营策略调整。

  从整体趋势来看,国有大行的薪酬水平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上涨。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在2024年的员工人均薪酬较上年有所增加,部分岗位的薪酬涨幅达到3%至5%。这主要得益于国有大行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增长较快,为员工提供了更高的薪酬保障。此外,国有大行还通过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将薪酬与业绩挂钩,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的薪酬水平则普遍下降。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A股上市银行员工月薪缩水,其中部分银行的高管薪酬降幅甚至超过14%。例如,郑州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行宣布实施10%的降薪措施,而上海银行等部分银行的平均薪酬降幅更是高达14%以上。中小银行降薪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收入来源单一、盈利能力较弱以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

  这种薪酬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银行之间,还反映在同一银行内部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导致技术研发、网络金融等岗位的薪酬有所提升,而传统低附加值岗位的薪酬则出现下降。例如,交通银行在2024年金融科技岗位的员工数量同比增长15.7%,这些岗位的薪酬也相应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采取降薪策略以维持运营。例如,一些中小银行为了降低人力成本,甚至出现了“反向讨薪”的现象,即要求员工主动降低薪酬以应对经营困难。与此同时,中小银行还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部分高技能员工选择跳槽至大型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国有大行则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薪酬结构来提升竞争力。例如,中国银行在2024年将员工数量减少约3万人,并通过提高金融科技岗位的薪酬来吸引高端人才。此外,国有大行还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将更多资源倾斜至高附加值岗位,从而进一步拉开内部薪酬差距。

  然而,这种薪酬分化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有专家指出,薪酬差距过大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未来银行业需要在薪酬调整中更加注重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因过度压缩基层员工薪酬而引发负面效应。

  当前银行业薪酬分化的背后是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国有大行凭借规模和资源优势保持稳定甚至上涨的薪酬水平,而中小银行则因收入不足和转型压力不得不采取降薪措施。未来,银行业需在薪酬调整中平衡各方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