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成都市民钟艺在办理宽带拆机时意外发现,自己名下竟有一张从未见过的中国电信副卡,且已连续扣费8年,累计金额达980元。营业厅工作人员解释称“当时忘记交付”,并提出以退费换签保密协议,但钟艺拒绝了这一方案。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天降”电话卡、副卡乱收费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与运营商之间的“数据黑箱”矛盾日益凸显。
早在2020年,广州市民钟女士就曾发现三张未拆封的电信副卡被扣费近一年。尽管她否认主动申请,客服仍以“捆绑宽带套餐”为由收费,最终仅同意将费用抵扣次月宽带费。作家六六、数码博主“王乔at沈阳”也曾公开投诉类似问题,质疑运营商通过捆绑销售副卡暗中扣费。
更令人不解的是,用户即使未使用服务仍可能被扣费。河南用户张洁的手机显示副卡流量消耗为零,但运营商系统仍以“套餐外流量”扣除10元费用。类似案例中,有用户单月被扣120元流量费,而套餐内本包含10G流量。消费者普遍反映,运营商以“系统数据为准”,但用户无法获取完整账单,导致举证困难。
“幽灵卡”的扣费周期之长更令人震惊。谢南在办理业务时发现名下7张电话卡存在历史欠费248.93元,其中5张卡他毫不知情。经过多次投诉,运营商才退回费用。王刚则因名下多出一个欠费10元的移动号码,无法办理新卡,最终被要求签署两份协议以解决纠纷。
运营商处理此类投诉的态度亦引发争议。钟艺为追回8年扣费,与电信客服及监管部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拨打了100多通电话才分两次拿回退款。部分用户还遭遇“退费换保密协议”的要求,运营商试图掩盖问题而非根治系统漏洞。
专家指出,此类乱象源于运营商单方面掌握服务数据,形成“黑箱操作”,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北京市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强调,运营商有义务明确告知收费项目,并经过用户确认,否则涉嫌违法。
法律界人士建议,消费者若遇无故扣费,应第一时间要求运营商提供完整账单,并保留通话记录、合同等证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用户有权拒付争议费用,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法院主张赔偿。
行业监管层面,常州市自2019年起加强电话卡实名制管理,通过“实人认证、联网核验”打击恶意扣费行为。然而,2024年“3·15”晚会仍将“天降电话卡扣费八年”列为典型案例,显示治理效果有限。
更深层的问题或在于运营商考核机制。部分基层员工为完成业绩,私自开通增值服务或副卡;系统升级过程中,历史套餐的计费规则混乱也导致“遗留扣费”。此外,国际漫游等复杂场景的计费漏洞频发。例如,用户姚远收到“每日25元封顶”的短信,实际却产生超500元漫游费,质疑系统计费逻辑不透明。
面对质疑,运营商多将责任归咎于“技术故障”或“用户误解”,但鲜少公开系统计费规则。消费者呼吁第三方机构介入审计,打破数据垄断。
八年扣费乱象不仅侵蚀消费者权益,更透支行业公信力。专家建议,监管部门需建立常态化抽查机制,对恶意扣费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同时完善投诉渠道,降低用户维权成本。普通用户则应定期核验账单,警惕“免费赠送”“低价套餐”等营销陷阱,从源头防范“幽灵卡”入侵。
截至发稿,中国电信尚未就钟艺事件公开回应。这场无声的扣费拉锯战,仍在拷问着运营商的责任与诚信底线。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