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般的90年代:张近东和他的恋曲1990

2017年09月13日 11:52:08  来源:钛媒体
 

  这位长相酷似老牌男演员尤勇的亿万富翁坐在主席台上,看着那些比他小上30岁的年轻人蹦蹦跳跳--他在试着接受员工们的“放肆”:他们一声声喊着“牛逼”、“牛逼”,或者用一些来自亚文化的段子和招牌动作渲染气氛,而他正襟危坐,保持着礼貌式的微笑。

  理论上,要让60后的他去真正领会90后的语言,其实并不容易,毕竟张近东不是张朝阳。

  长久以来,他和他的亲密部下们竭力塑造着一种很“正”的形象,你在网上很少能看到有关张近东轻松诙谐的一面,更别说那些充满调侃的段子。王健林被称作岳父,马云是爸爸,李彦宏是厂长,刘强东有奶茶  张近东的气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接近于柳传志式的风格--权威,不怒自威,像是一个无比严厉的父亲。

  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反差,所以在今年的“苏宁之夏”上,当张近东唱起《恋曲1990》时,全场掀起了莫名的热潮。

  1

  张近东应该会对1990年代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怀念--他的创业始于1990年,那一年唯韦的《亚洲雄风》唱遍大街小巷,周迅还在拍年画挂历,杨澜的《综艺大观》已经开播。

  如果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张近东的成功来得太快了,至少在财富的积累上是这样。

  几乎就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毫无准备的年轻人就有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财富。1991年下半年,他跑去深圳,吃饭的时候一位供应商神秘地对他说,“现在百万富翁已经不稀罕了,深圳已经有千万富翁啦。”

  听完这话,张近东没有吭声,只是默默地喝下了两杯酒--令他自己都意外的是,还不到29岁的自己,就这样已经跻身了全国千万富翁之列。

  1991年,那时候企业界的风云人物是年广久、步鑫生、马胜利他们,史玉柱是在那个时候被记者追捧为“巨人”的,可他不知道的是,一个人一旦被别人捧为巨人时,离倒霉也就不远了--后来他开始设计他的巨人大厦,没想到的是,大厦建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失败之时。杨元庆已经进入了联想集团,不过只是一个部门的经理,俞敏洪还在当英语老师。

  刘永行兄弟在1991年搞起了希望集团,不过一想到社会上对私营企业议论很多,就“感到压力很大”,跑到县委领导面前,申请“把这个企业送给国家”。

  丁磊还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念二年级,而张朝阳还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这些毛头小伙子都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

  跟着张近东的年轻人也发达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金明,在1993年,坐上了人生的第一次飞机,腰间配上了象征财富的大哥大,要知道这个体形巨大,像块黑砖头的东西,可得花上几万块钱才能买一个。

  客观来说,90年代还是一个对财富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崇拜的年代。财富杂志副总编辑小理查德.科克伦1991年第一次来到上海,他描述说“整个城市只有大约一百辆汽车,而且没有一栋摩天大楼。”

  那个时候,掌握财富钥匙的还仅仅只是小部分人,人们刚刚睁开眼看世界,许多人还在争论理想与现实,诗人是那个时代最受人崇拜的职业之一,如果你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海子的《亚洲铜》,那一定会是饭局上的焦点。

  直到1992年,邓小平开始了著名的“南巡”,“致富光荣”才真正被主流社会所接受,而马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鼓捣他的海博翻译社。

  2

  和别人相比,张近东的90年代几乎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但这并没有让张近东懈怠半分,他还是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属下,“他的声音很大,仿佛可以将屋顶掀起来。”跟随张近东已经快25年了的金明回忆说。

  没有人会知道张近东为什么会如此地苛刻,他对细节盯着不放,员工稍有不对,他那被形容为“地动山摇”的吼声就马上来了。

  事实上,一直到今天,张近东对细节的苛刻似乎从来没有放松过,据说2008年奥运会时,作为奥运火炬传递接力手的他,在私下甚至把跑步的姿势练了又练。

  不过在电器厂商的眼里,那时的张近东仿佛就是台印钞机--从一家卖春兰空调的门市部起家的张近东,能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很重要原因是,他敢于向厂家提前支付大笔的预付款,从而获得非常好的价格和货源支持。

  1994年年底,华宝、春兰、广东三洋是苏宁重点经营的3个品牌,张近东分别给了2个亿、1个亿和5000万的资金支持,而这些钱全都来自银行的贷款,张近东需要承担的利息就超过500万。

  这样的豪爽、大气,并不是没有风险。“淡季打款”的订货模式就像是一场赌博,如果当年的夏天是“凉夏”,那又会有谁愿意走进苏宁的门店呢,毕竟大家都一样播着同一首《祝你平安》。

  幸运的是,张近东的好运不断,几乎夏天每年都比往年热,而在普及了电视机之后,空调成为了老百姓最想买的家用电器,这个需求超过了洗衣机,而争相购车的情况则还要再过10几年才发生。

  在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之后,中国几亿人口的市场,爆发出了令人振奋的第一波消费热潮。大家向往个性的生活,T恤衫上印着“烦着呢,别理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1994年颁布,其中一章规定了“五天工作日”--法律详细规定了公民每周和每月的工作时长,并且对加班时间的报酬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责编:晴天)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