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原唱争议对音乐行业是个警醒,音乐版权规则亟需厘清

2025年07月27日 06:51:17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日,一首传唱十年的经典歌曲《年轮》因“原唱”身份引发争议,成为音乐界的一场风波。起因是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在短视频中表示“发一百遍《年轮》也只会写张碧晨是原唱”,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发酵,引发汪苏泷与张碧晨之间的“原唱之争”。7月25日凌晨,词曲作者汪苏泷通过工作室账号宣布收回《年轮》的演唱授权,而张碧晨方面也随即发布声明,坚称其为该作品的“唯一原唱”。这场争议不仅牵动了公众对音乐作品归属的关注,更暴露出音乐行业中版权规则模糊、利益分配不均等深层次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年轮》的“原唱”身份并未在法律层面被明确界定。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对“原唱”作出具体定义,其认定更多依赖于行业惯例和合同约定。在此次事件中,汪苏泷作为词曲创作者,拥有歌曲的著作权,而张碧晨的版本则因其作为电视剧插曲率先上线,被部分观众视为“原唱”。然而,这种基于“先上线”或“首唱”的认定方式,往往缺乏法律依据,容易引发争议。法律专家指出,表演者权的核心在于“表演行为”本身,而非“首次表演”的时间节点,因此“原唱”在法律层面并不具备特殊保护地位。

  从行业实践来看,“原唱”标签在音乐产业中承载了远超法律规定的价值。一方面,它被视为一种市场辨识度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歌曲的传播路径和商业价值。在此次事件中,汪苏泷工作室收回授权的行为,表面上是对网红歌手的限制,实则反映了词曲创作者与演唱者之间在版权归属上的博弈。张碧晨方虽坚称其为“唯一原唱”,但并未能完全阻止争议的扩散,反而让《年轮》的热度再次攀升,登上各大音乐平台的飙升榜。

  这场争议也揭示了音乐行业在版权管理上的短板。尽管近年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发布了《短视频翻唱标注指南》,要求商业用途的翻唱需提前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明确标注原词曲作者及原唱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漏洞。例如,部分平台对“原唱”身份的标注不统一,导致公众混淆;一些网红歌手通过误导性言论制造争议,扰乱市场秩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音乐版权保护面临挑战,也促使行业必须加快建立更加清晰、规范的版权框架。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年轮》的“原唱”之争并非个例,而是音乐产业长期存在的版权焦虑的缩影。随着音乐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剧,唱片公司、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各方力量都在争夺利益,而“争议即流量”的逻辑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在这种背景下,音乐作品的创作、制作、发行等环节的权利归属变得愈发复杂,而缺乏清晰的规则指引,使得类似纠纷难以避免。

  《年轮》的“原唱”之争,表面上是一场关于歌曲归属的争论,实则是一场关于音乐版权规则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创作者心血的结晶。只有在法律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