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造黄谣失业抑郁离婚仅获道歉,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抵制造黄谣的社会氛围

2025年07月21日 18:12:30  来源:综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传播速度,使得一些人可以轻易地以文字为武器,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近日,一起因“造黄谣”引发的悲剧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一位女子因被造谣而陷入失业、抑郁、离婚的困境,最终仅获得对方的口头道歉,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赔偿与道歉,令人心痛。

  苏雨晴是一名普通的职场女性,原本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黄谣”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黄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苏雨晴的不实信息,称其行为不端、生活作风混乱,甚至暗示她与他人有染。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给苏雨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随着舆论发酵,苏雨晴的公司开始怀疑她的品行,纷纷解雇了她。原本温馨的家庭也因此陷入危机,丈夫因无法承受外界的指责而选择离婚。苏雨晴的生活彻底陷入低谷,长期的抑郁情绪让她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然而,面对这一切,黄某却并未承担任何责任,反而在调解中提出“每月还1000元”的和解方案,要求苏雨晴接受长达16年的赔偿周期。

  苏雨晴并未放弃,她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经过长达7个月的调查,她终于找到了黄某,并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黄某公开道歉并赔偿20万元,但黄某并未履行判决。苏雨晴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悬赏2万元征集黄某的财产信息,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自己的损失。

  这一事件不仅让苏雨晴个人深受其害,也引发了社会对“造黄谣”行为的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破坏了社会的诚信体系。法律虽然对造谣者进行了处罚,但赔偿金额与实际伤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且执行难度大,导致受害者往往难以真正获得公正。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并不罕见。在一些案例中,受害者因被造谣而失去工作、婚姻破裂,甚至因此陷入抑郁。例如,有报道指出,一名女子因被误认为是“小三”而被前夫公开辱骂,最终不得不起诉对方,法院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余元。然而,即便如此,受害者仍需经历漫长的法律程序和心理恢复过程。

  “造黄谣”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其成本低、风险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法律执行力度不足,使得违法者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如评论员屈旌所言:“造黄谣是一种极其卑劣的行为,成本极低,伤害力极强。”一张图、几句话,就能让受害者社会性死亡,而黄某们躲在屏幕后,用龌龊的想象践踏他人尊严,却鲜少受到严惩。

  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造黄谣”危害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抵制造黄谣的社会氛围。唯有让违法者真正被处罚出痛感,让法律和正义成为受害者的铠甲,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合力,斩断“造黄谣”的黑色产业链,不再让受害者成为踽踽独行的“孤勇者”。

  苏雨晴的故事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呼吁。我们希望每一个受害者都能在遭遇不公时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文明的网络环境。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