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后备箱男孩曾因证件被扣押辍学,孩子受到精神暴力,包括语言恐吓

2025年07月16日 11:20:36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日,广东一名9岁男孩因与亲生父亲和继母自驾出游时被强行安排蜷缩在车辆后备箱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于2023年暑假,当时一家人从佛山出发前往桂林,核载5人却实载7人,男孩被父亲强行塞进后备箱,与婴儿车、行李箱等杂物挤在一起,经历长达数小时的密闭高温环境。期间,男孩头部被婴儿车砸伤,身体受到严重压迫,精神上也遭受巨大创伤。

  2024年11月,法院最终判决将孩子的抚养权变更至亲生母亲名下。然而,父亲一方并未履行判决,反而以“未收到判决书”“证件丢失”等理由恶意拖延,拒绝向孩子交接户口本、学籍证明等关键证件,导致孩子辍学数月。尽管居委会、妇联多次出面调解,但对方仍拒不配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父亲和继母在抚养权变更后,仍对男孩实施精神暴力,包括语言恐吓、逼迫孩子骂母亲、故意扣留证件等行为。亲生母亲在采访中表示,对方甚至反将她告上法庭,指控她“侵犯名誉权”,要求赔偿30万元。然而,法院一审判决仅支持她获得3万元赔偿。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家庭内部的严重矛盾,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系统性漏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的数据,全国仅有37%的抚养权判决能够顺利执行,而62%的案件涉及一方故意隐匿或转移子女的行为。这说明,法律文书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落实,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亟需加强。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例如,瑞典《社会服务法》规定,任何公民发现儿童受虐均有义务报警,否则将面临罚款;美国则通过《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教师、医生等职业群体必须上报可疑虐待案例,否则承担法律责任。相比之下,我国在儿童保护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在家庭内部的隐蔽性伤害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干预机制。

  此外,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家庭事务私密性”的反思。一些人认为,家庭内部的事情不应被外界干涉,但国际经验表明,儿童保护必须突破这一传统观念,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目前,男孩的亲生母亲已提起民事诉讼,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她表示,希望不仅为孩子讨回公道,也希望借此推动社会对类似事件的关注和改进。

  “坐后备箱男孩”的遭遇令人痛心,也敲响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警钟。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而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