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回应男子心肺复苏被指袭胸,目击者称“救命要紧”

2025年07月14日 01:02:01  来源:综合
 

  在一场突发的健康危机中,一名男子突然昏厥倒地,面色苍白、无脉搏且意识丧失。危急时刻,一名路过的男子立即上前实施心肺复苏,试图挽救生命。然而,这一行为却引发了争议,有人指责其“袭胸”,认为其动作不当。对此,目击者表示强烈反对,称“这是救命的关键时刻,绝非恶意”。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该男子在发现倒地者后,迅速判断其失去意识,并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他双手交叠,按照标准的胸外按压位置进行按压,动作规范、节奏稳定,完全符合急救流程。另一位女性也参与了救助,协助维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分钟,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然而,由于男子在实施心肺复苏时的动作较为用力,有人误以为他是在“袭胸”,并对此提出质疑。对此,目击者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种误解不仅对施救者不公平,也对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一位目击者表示:“那是救命的关键时候,绝非恶意,按压位置正确,不应曲解。”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的关键措施之一。研究表明,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例如,一项针对波兰825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目击者进行完整的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以将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可能性从22.1%提高到30.6%。此外,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也能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尽管如此,由于部分人对心肺复苏的恐惧和误解,导致其实施率较低。例如,有调查显示,82.4%的第一目击者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主要是因为担心被污染或感染疾病。因此,推广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规范地实施心肺复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误解或争议。

  在此次事件中,虽然男子的行为被误解为“袭胸”,但其初衷是为了挽救生命。这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对急救行为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消除对心肺复苏的误解,让更多人敢于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心肺复苏是一项关乎生命的重要技能,不应被误解或曲解。在此次事件中,男子的行为虽然引发了争议,但其初衷是出于善意,值得肯定。希望公众能够理性看待急救行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互助的社会环境。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