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上海一名女性乘客在社交媒体爆料称,自己乘坐滴滴网约车时,被聋哑司机偷拍车内视频并上传至短视频平台,相关画面配以低俗文字,引发广泛关注。该司机被指长期偷拍女乘客,视频数量高达两百余条,涉及隐私严重泄露。
据当事人描述,她起初因司机是残障人士而心生同情,乘车时还主动打赏了10元。然而事后通过熟人得知,司机不仅利用滴滴平台安装的监控设备,还私自加装360度摄像头,专门拍摄女性乘客,并将视频剪辑后配上露骨标题以吸引流量。当事人联系滴滴客服后,司机仅删除了涉及她的置顶视频,其余内容仍保留在账号中,甚至更换另一条视频继续置顶。
滴滴平台对此回应称,车内录音录像设备由平台统一安装,司机不得私自加装,任何未经允许的拍摄均属侵权行为。客服表示已启动调查程序,若核实将严肃处理涉事司机。记者查询发现,该司机短视频账号内容已被清空,但受害者质疑其可能转移或备份了偷拍素材。
法律界人士指出,司机的行为已涉嫌多重违法。根据《民法典》,未经允许拍摄、公开他人肖像及私密信息,侵犯了乘客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治安管理处罚法》则规定,偷拍、散布他人隐私者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若受害者因此遭受严重精神损害,还可要求司机及平台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此外,律师强调,网约车安装监控设备需遵循合法、必要原则,不得滥用技术侵犯乘客权益。
事件曝光后,舆论将矛头指向平台监管漏洞。近年来,网约车、民宿等场景屡现偷拍乱象,尽管相关部门加强整治,但隐蔽拍摄设备获取便利、违法成本低等因素导致问题难以根除。此次案件中,司机长期偷拍却未被平台及时发现,暴露出滴滴在司机行为监控和设备审查上的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侵犯隐私的行为并非孤例。上海安福路“老法师”群体曾被曝未经许可偷拍女性,引发公众对街头摄影伦理的争议。此次网约车偷拍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公共空间中,技术滥用与人性阴暗面的结合,可能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置于“楚门世界”般的监控之下。
受害者维权困境亦引发热议。尽管涉事司机删除部分视频,但其账号清空行为被质疑为逃避责任,而非真诚悔过。法律专家呼吁,平台应建立更高效的投诉响应机制,例如通过AI技术主动识别违规内容,而非被动依赖用户举报。同时,公众需提高防范意识,乘车时留意异常设备,发现侵权及时取证维权。
此次事件不仅是法律与技术的博弈,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拷问。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在保障出行便利的同时筑牢隐私保护防线;而公众与监管机构亦需形成合力,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性之善,而非沦为伤害无辜的工具。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