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成殇:33岁男子疑因思念亡妻殉情 遗书字句泣血引深思

2025年04月15日 20:55:27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4月11日,广东深圳33岁男子谢家振在社交平台发布绝笔信后离世,引发全网震动。他在信中坦言因无法承受丧妻之痛而选择结束生命,字句间流露的深情与绝望令人扼腕。这场悲剧背后,是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也折射出丧亲者心理干预的迫切性。

  谢家振与妻子相识于大学时期,感情深厚。尽管妻子因患病无法生育,他仍坚定选择与其相守。2024年12月,妻子突发疾病去世,年仅26岁。谢家振在社交账号记录下“亲手为她穿上寿衣”的瞬间,称妻子是他“生命唯一的光”。此后四个月,他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每日为亡妻摆碗筷、点她生前最爱的螺蛳粉外卖,甚至带着遗照赴泰国完成两人未竟的旅行。

  在绝笔信中,谢家振详细描述了妻子离世当天的场景——“太平间的灯光刺眼,她的面容却像睡着一样平静”。他写道:“我要结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的彻底抽离。家属证实,谢家振去世前已长期失眠,靠酗酒麻痹神经,最终在妻子忌日前夕选择轻生。

  网友翻看其社交账号发现,这位阳光帅气的男子自妻子去世后,动态尽是对亡妻的追忆。他将妻子照片置于餐桌对面,用她惯用的洗发水维持“熟悉的味道”,甚至深夜发文称“没有你的世界毫无意义”。心理学专家廖峥娈指出,这种过度沉浸于逝者遗物的行为,实则是“切断与现实的链接”,属于高危心理状态。

  事件引发两极讨论。部分网民感慨“快餐时代竟存如此痴情”,将其比作现实版“梁祝”;也有声音批评此举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尤其考虑到其父母需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重打击。谢家振的案例暴露出丧亲心理支持体系的缺位——他虽收到网友报警救助,却未能得到专业心理干预。

  文化学者援引《诗经·绿衣》等悼亡诗,认为谢家振的执念与古人“睹物思人”的情感共鸣如出一辙。但现代社会更需警惕这种“深情”演变为极端行为。浙江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强调,丧亲初期表现平静者反而风险更高,需及时疏导“未完成的哀伤”。

  随着谢家振账号细节曝光,公众看到更多悲剧伏笔:原生家庭冷漠让他性格孤僻,妻子成为唯一情感寄托;遗书中“六亲缘浅”的自述,暗示其早已丧失生存支点。这种将全部情感依附于配偶的模式,在伴侣猝逝时极易引发心理崩塌。

  这场生死相随的爱情悲剧,留给生者沉重反思。心理专家呼吁建立社区级丧亲支持网络,同时提醒公众:珍视生命不等于否定深情,学会在怀念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谢家振的绝笔信最后一句话“再见了,每一位”,如今读来更显唏嘘——或许真正需要告别的,是那份困住自己的执念。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