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的这一乱象正被严肃查处:严查“挂证取酬”乱象,维护廉洁纪律与市场秩序

2025年04月15日 07:33:01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年来,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党纪国法,还严重扰乱了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滋生腐败风险。为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整治力度,通过专项行动、大数据监督和制度建设等手段,全面清理这一乱象。

  从案例分析来看,“挂证取酬”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的隐患。例如,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在非供职企业名下,获取高额报酬。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破坏了行业规范,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例如,杭州市钱塘区纪委监委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发现违规线索,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江苏省淮安市则通过专项整治行动,要求违规人员主动退回违法所得,并加强行业监管。此外,多地纪委监委还强调“应退尽退”的原则,要求所有违规人员退还全部违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在整治过程中注重教育与惩治相结合。例如,安徽省巢湖市园林管理局原局长王某某因违规挂证取酬被查处后,主动退还违法所得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这一案例表明,主动认错悔改可以减轻处罚,但侥幸心理和隐瞒行为只会加重后果。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探索长效机制建设。例如,黄山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宿松县则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监督平台强化执业资格管理,有效杜绝了“挂证取酬”行为。

  然而,尽管多地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挂证取酬”问题仍时有发生。一些党员干部心存侥幸,甚至采取隐蔽手段规避监管。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水利局韩某利用职务便利,在下属国有企业挂靠二级建造师证书,并长期违规获利。这表明,整治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监督执纪和制度建设方面。

  为彻底根治“挂证取酬”乱象,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建立资格证书报备登记制度;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违规行为;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对顶风违纪者从严处理。

  “挂证取酬”问题的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真正维护廉洁纪律和市场秩序,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