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因禁色令被免职,折射权力任性与官僚作风

2025年04月15日 12:19:33  来源:综合
 

  2025年4月15日,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通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因“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政策引发舆论强烈反弹,被正式免职。这一事件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权力滥用、决策随意的顽疾,也引发对城市治理法治化与科学化的深刻反思。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三河市2024年底出台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规定商户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执行过程中,政策被层层加码,甚至要求国际连锁品牌蜜雪冰城将红色招牌改为绿色,相关照片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后引发热议。商户反映,更换招牌需自费200至2800元不等,相当于部分小店半月租金,而政策反复更导致多次改色,进一步加剧经济负担。更荒诞的是,三河市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也被涂绿,公共标识的随意篡改引发公众对行政权力失控的担忧。

  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指出,媒体反映的“禁色令”问题基本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相关责任人将依规追责,并承诺健全长效机制,维护市场主体权益。然而,通报未明确解释政策出台的具体决策者、法律依据及《导则》突破上位法的原因,被批评为“避重就轻”。此前,三河市市监局负责人曾私下称,禁令系“书记要求”,理由是红底招牌“过于亢奋”、蓝色“太俗”,这一说法间接佐证了决策的个人意志凌驾于法治之上。

  舆论普遍质疑,政策制定既未经过听证程序,也未考虑商户实际需求。中国广告协会、人民网等机构批评该政策“明显越位”,违反市场规律与法治原则。学者指出,城市治理应尊重文化传统,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喜庆,强制禁用不仅割裂文化认同,更损害政府公信力。网友讽刺道:“今天管招牌颜色,明天是否要管市民穿衣?”

  事件还暴露基层治理的结构性矛盾。三河市在执行中实行“双轨制”,国际连锁品牌得以豁免,本土商户却被迫改色,选择性执法凸显权力任性。调查组虽表态“零容忍”,但未提及对商户经济损失的赔偿方案,被指“问责不彻底”。法律界人士强调,根据《国家赔偿法》,商户有权索赔,且责任人应承担相应费用。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权力监督机制的失灵。通报强调“健全长效机制”,但未触及决策程序缺陷。证据显示,《导则》本无强制力,却在执行中成为权力背书,反映出“文件治国”的惯性思维。评论指出,若当地政治生态健康,本可及时纠偏,而非沦为“一把手”个人意志的表演工具。此次事件警示,过多的微观干预、有错不纠比个别官员失职更危险。

  从“撬锁亮灯”到“招牌改色”,三河的治理乱象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出现以“市容整治”为名粗暴干预市场的案例,根源在于公权力“拟人化”——将公共权力异化为实现个人审美的工具。央媒批评此类行为“轻率任性”,呼吁城市治理需兼顾“面子与里子”,即外在规范与内在活力。

  整改的下一步,关键在制度重构。专家建议建立政策听证机制,明确权力清单,将招牌管理等事项纳入法治框架。同时,需强化问责的精准性,追溯决策链条,避免“丢车保帅”式处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摒弃形式主义,真正以民生为本。

  三河“禁色令”闹剧虽暂告段落,但其教训深远。城市治理现代化绝非统一招牌颜色这般简单,而是要在法治轨道上平衡权力与权利、秩序与活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越治越乱”的尴尬,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共同体。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