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卖惨主播骗人流水线:虚假人设与灰色利益链的交织

2025年02月14日 15:53:1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网络主播通过“卖惨”视频牟利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网络直播中“卖惨”营销的黑色产业链,还暴露了部分主播利用公众同情心牟取暴利的恶劣行为。

  根据报道,一名网名为“小松”的主播通过编造单亲爸爸的人设,发布家庭变故、无奈抱娃送外卖等“卖惨”视频,吸引了40多万粉丝的关注。然而,调查发现,“小松”并非如其所说是一名外卖骑手,而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成员。此外,另一名主播“大先哥助农在行动”则以助农为幌子,通过虚假宣传水果销售金额高达400余万元,但实际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售后流程复杂,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这些所谓的“卖惨”视频背后,是一个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条。从前期的人设打造、剧本拍摄,到中端的电商运营、产品供应链,再到末端的流量变现,各个环节分工明确,环环相扣。例如,“小先”和“小葵”等主播通过编造悲惨故事吸引粉丝,并通过售卖商品赚取佣金。这种模式不仅透支了公众的善良,也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的诚信。

  此次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类似的“卖惨”营销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小小努力生活”通过编造身世故事骗取粉丝打赏,最终被警方抓获;“凉山蒙阳”则通过虚假助农直播销售劣质农产品,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关于虚假广告罪的规定,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面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呼吁加强监管。国家网信办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打击利用悲情戏码、虚假宣传等手段牟利的行为。然而,尽管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不仅反映了部分主播对法律底线的漠视,也暴露了平台监管的漏洞。

  专家指出,“卖惨”营销之所以屡打不绝,是因为其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主播通过编造虚假故事吸引流量,再通过带货、售卖课程等方式变现。这种模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整个直播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此,法律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宣传和恶意营销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平台方也应履行监管责任,及时清理违规内容,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公众也应提高警惕。面对网络上的感人故事和低价商品,应保持理性判断,避免盲目打赏或购买。如遇疑似虚假宣传的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本应是技术进步与商业创新的体现,但当其被不法分子利用时,却成了社会诚信的毒瘤。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共同治理,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让公众的善意不再被辜负。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