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溯古”为根 以“通今”为魂 —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嘉宾感言报道之一

2025年07月24日 15:23:33  来源:中网资讯书画
 

  

以“通今”为魂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嘉宾感言报道之一:

  领导嘉宾感言

  编者按:

  乙巳仲夏,惠风和畅。值此端午佳节(5月31日)之际,由中国秦文研究会联合16个协会、单位于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举办了意义深远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暨首次书法作品展、首次规模化捐赠甲骨文艺术作品、首次学术研讨会公益活动”,现场翰墨飘香,高朋满座,气氛热烈,盛况空前,整个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现将嘉宾们的感言做成系列专辑报道发布,供书道同仁、广大读者观看分享。

  请看报道之一:《领导嘉宾感言》。

  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以“溯古”为根,以“通今”为魂,既是对书法优秀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书法当代价值的生动诠释!毫不夸张地说,它既是一项对书法濒危的挽救工程,又是推动书法守正创新的希望工程。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

  把汉字放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看,我们的甲骨文传承下来了,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一代代年轻人在办公、行文上会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所以我们汉字的书写功能仍面临严峻挑战,古文字的传承更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趋势下,溯古通今书法工程致力古文字和古文字艺术的传承,并致力于整个书法艺术一体化传承,对于保持汉字书写功能、赓续中华文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对记者):

  我们现在搞书法的多数都是在临习古帖,写二王的、先秦的,或者是更早期的,包括甲骨文,但从实际看真正深入研习早期古典书法并不是特别多。出于这样的考虑,溯古通今书法教学团队创建这么一个系统化的研讨工程和创作工程,这对于我们国家推广书法教育、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方向和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新的贡献。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第七届主席苏士澍: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顺应了社会需求的大势,适应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复合型书法人才,提升社会书法艺术水平,赋能中华文脉赓续等时代要求和需求。

  特别是教学团队在深入追溯早期古典书法中,进一步领悟到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在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首次策划组织了规模化捐赠甲骨文作品活动。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连辑院长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骆芃芃院长分别为捐赠专用纸题写了标识文字、篆刻了标识印章,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和书法艺术专家宋镇豪等近50位甲骨文艺术名家书家参与了创作,向各行业有代表性的14个单位进行捐赠,这是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更高层次的爱国。

  希望书法艺术界的书道同仁,积极响应和参与这一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秦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原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将军贾雪阳:

  今天是端午节,屈原是古代爱国的典范,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这个活动,正如苏士澍主席所题写的活动主题,就是为了更好的“传中华文脉,赋赓续动能”,因为我们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

  今天恰逢端午节,既是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日,也是赓续文脉的文化之约。端午精神,映照千年家国情怀。两千多年前,屈原以生命书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担当之志,他的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永恒符号。今天,我们以书法为媒,让甲骨文“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正是要唤醒这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让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气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端午节俗绵延千年,从挂艾草、佩香囊的民俗传承,到今日"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的创新实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文化的敬畏与家国的热爱。

  中华动画文化工程发展促进会会长郑绪涛:

  今天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系列活动,不仅是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精神,而且也正是秉承了中华书法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弘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复兴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大餐、书法盛宴,更是一次“赋能中华、赓续文脉”的爱国行动。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陈建国: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共同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而溯古通今书法工程正是这一使命的具体实践。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书法文化,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还能让更多人明晰文明基因,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书法人才,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书法文化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

  此次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的启动,不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赓续中华文脉"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的切实行动,更是打通古今文化脉络、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绝佳契机,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唯一的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我们愿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以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推动汉字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深度交融。

  中国古文字博物馆馆长谭文贵:

  在中国秦文研究会主办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上,我代表中国古文字博物馆上台接受甲骨文作品捐赠,感慨万千,由衷的心声一直在我的心灵中回响。

  习总书记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我们今天研究甲骨文,接受甲骨文作品捐赠,这是对中国古文字博物馆发展建设最大的支持,我们将好好收藏这些作品,在必要的时候,在我们博物馆展出。

  大家知道,这些镌刻着古老文明密码的甲骨,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历史记忆。它们不仅仅是捐赠者个人的创作,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此中国古文字博物馆向捐赠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捐赠让甲骨文找到了最适合的"归宿",博物馆专业的保护与研究,能让更多人领略甲骨文的魅力,也能让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得到更深入的发掘。这不仅是一次藏品的转移,更是一份文化传承责任的传递。

  我深感荣幸能为甲骨文的保护与传播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焕发新生,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激励更多人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与伟大。

  中国人才研究会秘书长韦智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今时代,实施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对于书法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溯古,有利于深入挖掘古代书法的精髓,让书法人才系统地学习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书体的演变脉络,领悟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书法大家的笔法、结构与神韵;通过对早期古典名帖的临摹与研究,书法人才能够汲取更加丰富的艺术营养,筑牢根基,使书法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具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通今,则有利于书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并关注社会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趣味变化,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书法艺术,吸引更多人参与书法学习,为书法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李志华:

  蔡民基主任的情怀担当是当世稀珍!对他带领团队策划举办的首次规模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之壮举,我由衷的赞佩!此次盛会重磅嘉宾多多,场面非常热烈!这是一次成功的书法盛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中可想象到蔡民基主任和团队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辛劳!

  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发言有信息量,言之有物,尤其是励小捷副部长和连辑院长的讲话,从战略高度和大格局上,结合实际评价和指导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肖国光:

  5月31日上午参加中国秦文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传中华文脉 赋赓续动能——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暨公益活动",感受很深。为了保护传承汉字和书法艺术,一代代书家不辞辛劳,奋力拼搏,尤其是以蔡民基先生为首的教学团队,为传承书法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发挥甲骨文在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独特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愿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组织实施的越来越好。

  苏州市人大原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范蠡文化研究(中国)联会秘书长周文生:

  5月31日,正值端午节日。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暨公益活动,在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举行。本人蒙组委会之邀,专程赴京参加此仪式。从常规参加这类活动看,"席"散则了,无话可说,但对于这一次活动,不说则不能释怀。

  在人们追逐未来梦、高大上的形势下,追溯先秦往古、一个个汉字,是“反者”“道行”。一看就明白,这是真正地在做中华文明建设的正事、"笨事",在先秦的故纸堆里寻找中华文字的根,中华文明的源,能不肃然起敬吗?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体",又是中华文明独特之"用"。中国汉字有别于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字,汉字出现就是中华文明真正启始的标志,每一个汉字甚至每一个笔画都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文字应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行为方式。但是,随着书写方式的进步和码字技术的出现,汉字的多重文明内涵被丢失了,被淹没了,实质上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根脉被忽视了,被抹杀了,这样会出现人们特别是年轻后代‘找不到北’的担忧。长此下去,我不敢知道会发生什么!而这个"启动",是一批存有深邃眼光的人醒悟后对继承的呼唤,更是"启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的"发令枪"声。我为之欣喜、赞叹。

  做好汉字和书法艺术"溯古通今"这一工程,任重道远。仪式揭幕,好戏在后。愚见以为:需要巩固加强组织建设,在国家层面之下选点建设"根据地";进一步加强先秦文字学术研究,建设话语体系继而建设学术体系,再到学科体系;以先秦文字书法艺术为载体,在溯古、扬古的同时推进鉴古、用古,形成传承古汉字文明密码的社会文化力量和氛围;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AI智能手段,传播汉字、文明DNA,及其汉字保护和教育;与热爱和赞同、支持溯古通今、具有中华文明素养的商业企业家联手,建馆、承事、支持、参与溯古通今设施建设和活动。

  虽然任重道远,这也算是一片"蓝海"。有启动仪式的宗旨方向、领导支持、团队努力,经过几年建设,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孙永春:

  欣赏拜读了胡振民书记和苏士澍主席二位领导的讲话,感受到蔡民基院长用多年心血浇灌,使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已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胡书记、苏主席等领导不仅亲自出席启动仪式,还高度评价这是一种新的探索,对书法"教育、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系统工程架构给予充分肯定。祝贺蔡院长和教学团队把书法艺术的普及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无疑对中国书法继承和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