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错在哪里?1月6日,美国媒体以此为题刊登文章,作者约翰·海明斯(John Hemmings)称,美国的亚太战略有不少错误,其中之一就是,以“意识形态驱动”的战略对中国不管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决策者现在还在假设“中产阶级壮大将促成‘政治自由化’”。
文章称,出于自由主义的全球性抱负,决策者们的假设经常将政策引向对整体战略有害的境地。比如,在重建阿富汗时,西方国家总是优先实施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项目,比如扩大女权、发展新闻自由,而不是建设水利;而在伊拉克,这种以为“当人们从威权主义下解放出来时,会选择西式民主(democracy)”的思路则“无意中令伊拉克的国家建设重回起点。”

图为报道截图
编译如下:
纵观亚太地区,美国的决策者们有不少值得自豪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担心的地方。一方面,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旧金山体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和制度发展,消除了该区域欧洲殖民主义的最后遗产,鼓励用新自由主义的手段进行制度建设。开明的精英、开放的文化态度,再加上美国提供的贸易和安全保证,这一切都令许多国家能专注于经济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
美国总统奥巴马
但是,美国决策者基于价值观的亚太政策也存在着严重的弱点,这值得思考。虽然这并没有否定整个基于价值观的政策本身——毕竟这是软实力的来源——但它的确要求,应该对美国采取这一原则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冷静审视。中国实力在本世纪的复兴,与美国的战后决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国人可以将这一政策视为最大的成功,而矛盾的是,也可以视为最大的失败。中美关系正常化最终令两国贸易自由化,同时激发邓小平进行经济改革。邓小平希望中国脆弱的经济能重新焕发生机。1979 年,邓小平和卡特发布《中美建交公报》,随后,中国坐上联合国最高席位(观察者网注:中国的合法席位早在1971年恢复)。1980年,美国继续对中国推行优惠政策,中国一直享有最惠国地位,直到2000年,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地位,为中国加入WTO放行。从那以后,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