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三大评级机构下调中国地产商评级:销量不代表真实情况

来源:搜狐 时间:2016-07-26 15:26:16

  中国地产商火力全开 但为什么还是被国际评级机构嫌弃

  多数房企在上半年的楼市中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千亿房产有望再次扩容。但在三家国际评级机构看来,销售业绩显然不能代表房地产商的真正发展情况。

  上半年,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家国际评级机构相继下调了多家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评级。

  以标普为例,其调降了16家金融行业相关企业的评级,其中有11家是房地产商,这也是标普近四年来下调房企评级次数最多的一次。

  惠誉则对其评级的36家中国房企给予9次负面评定,而正面评定只有3次。同样,穆迪对50家房产商的评级展望中,负面评级次数是去年评级的2.2倍,是2012年以来最多的一次。

  相比国外评级机构,上半年仅有一家中国评级机构对一家地产商调低了评级。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评级机构下调评级的房企中,甚至包括碧桂园、绿地等几家业绩千亿的全国前十房企。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中外评级机构评定标准不同是导致评定结果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以房企的多元化战略为例,国外评级机构对于多元化企业的评级会更加严苛,认为多元化模式损害房企盈利性。而国内则认为多元化是风险分散的一种模式。

  以房企的融资规模为例,如果房企融资规模大,国外评级机构就会格外重视,对其评级就会格外保守。而国内评级机构则把融资规模大看成是房企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根据标普相关报告,下调中国房企评级是因为这些公司依赖短期债务以及拿地成本过高存在风险。同样,穆迪和惠誉也表示,债务风险及拿地成本是其调低中国房企评级的重要原因。

  不过,国内更喜欢将其归结为偏见和恶意。严跃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恶意做空可能是国外对中国地产商评级下调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还是国外对中国房企发展模式的模糊认知。他们套用西方企业的运行规律对中国房企进行评判,认为部分房企经营信用状况不好或者债券等违约责任大。

  但无论中外评级差异几何,房企必须要看清一个形势,即国外机构今年对整个中国市场的评级都不看好。而房企海外发债普遍认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下调评级对企业海外发债不是好事。

  房企对国外和国内评级的评定结果都要有理性的认知,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更好发展壮大企业本身。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