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电商最火热的时候,各大银行也纷纷谋划自己的电商王国。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当初的激情是否转化成了销售量仍有待观察,但这些电商中,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有的却已经可以登上舞台与传统电商一较高下。大浪淘沙,时间流逝,留下的只能是强者(见7月28日《证券日报》)。
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正式上线。此后交行“交博汇”、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工行“融E购”也纷纷上线。然而,两年多时间,有的银行电商做得风生水起,不断壮大,而有的却有形无神,“货架上”空空如也,客户少到羞于言说。
在所有银行系电商中,从目前看最为成功、最火爆的非工行的“融E购”莫属。工行电商平台起步最晚,但却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仅仅一个亮点、一个产品就可以略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融E购”卖出的苹果手机已达13万台,而电商行业的领头羊京东则不到12万台。电商平台的线上战场与线下一样,抓住一款重点商品的销售取得成功,就可能带动整个平台和平台上的产品销售大提升。
以笔者看,“融E购”在起步时的市场定位就非常清晰和独特,大有剑走偏锋之味道。在阿里巴巴、京东等传统电商发展日臻成熟,电商市场已经撕杀成一片红彤彤的海洋之时,银行尽管财大气粗,进军电商市场难度也异常之大。怎么办?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目前电商市场的饱和状况,寻找电商市场突破口,独辟蹊径,上线具有特色和侧重点的电商平台。二是必须结合银行特别是工行自身实际和优势,来选择电商平台的侧重点和突破口。
一开始“融E购”就定位于“名商名品名店”,完全契合了工行支持大型企业的特点和优势。目前“融E购”70%以上的入驻商户为厂家直营,数码、家电、服饰、旅游等行业前十大品牌均已入驻。对外营业14个月时间,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正如笔者此前所料,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做电商的资本投入、人才积累、市场营销等优势是明显的。
关键是银行系做电商的初衷和目的何在?且必须理清。银行系做电商是为其互联网金融或者传统金融打基础和服务的。通过电商平台上客户交易行为数据积累和留痕,深度挖掘出大数据背后的客户信用状况,进而给其银行业务、金融交易提供信用基础。
银行自建电商平台获取客户大数据,也不可能大而全,建设全覆盖的电商平台。工行将其定位在“名商名品名店”上,未来金融服务的对象肯定是两头:一头是销售名品的商家、生产厂家,另一头是消费名品的高消费群体。通过挖掘名商名品名店和高消费者在自己线上积累的大数据,进而计算和分析出其信用状况,最终给其提供高效、便捷、安全、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务。
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循环的模式。即:银行系电商平台上的客户可以高效、快速获取银行信贷等金融资源的支持,这个金融资源高效快捷支持的优势将吸引更多客户入驻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入驻的客户越来越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越牢固。
当然,银行系做电商平台完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不在电商平台本身,而在于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仅仅有行为数据或者说电商平台上交易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起码是不完善的,还需要社交数据、搜索数据、金融交易数据等。这将使得工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更加牢固,基础覆盖面更加广阔。
当然,建设银行(行情601939,咨询)的善融商务平台起步较早,做得也不错。一句话,从工行、建行致力于全力打造电商平台基础来说,是非常看好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和潜力。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