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放宽首付比例和缩短转卖商品房年限,此次上海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额上限,对购房者来说,利息负担减轻不小,实际好处较为明显。同时对稳定楼市也是一个利好。
昨天,上海住房公积金贷款新政正式公布,家庭最高贷款额提高至120万元。原本二手房房龄超过5年,贷款年限最高只能为15年,现在6年到19年房龄的二手房公积金抵押贷款,最长贷款年限由不超过15年调整为35年与房龄之差。
全国各地房地产业持续不景气。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长10.5%,比上年回落9.3个百分点。更令人关注的是房价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相较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6个,上涨的城市有2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城价格指数”显示,今年2月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39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24%,同比下跌3.84%。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沉重,国家已经出台多项刺激政策,却依然见效不明显。中国房地产业低迷多年,导致上下游产业连锁反应,沉重地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前行步伐。
为此,宏观管理层开始调整楼市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央行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四成;财政部规定,个人购买2年及以上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
然而,新政出台后,看房人虽然增多但出手却依然冷静。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财税政策从来只作为楼市配套政策角色,效果乏力。一味调整楼市财税政策,在楼市疯涨时压不住楼价,在楼市萎靡时也扶不起楼价。
二是央行和财政部楼市新政,并没有给住房需求者带来多大实际好处。降低首付,意味着要多付按揭利息;而转手商品房年限缩短,相对于数百万元的楼价来说,利好实在太小。
重要的是,人们预期楼价还有下跌余地。单纯从房地产投资和楼价双降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楼市泡沫已经被挤出了一些,或者说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假如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与房价之比来看,尤其是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远没有达到以10年-15年收入就可购买一套普通商品房的地步,说明这些一线城市的楼市泡沫依然没有去掉。
既然楼市现在是买方市场,买方没有得到实惠,楼市供求现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积金贷款新政给了目前楼市刚需方以实际的好处。
长期以来,上海公积金个人房贷上限为40万元,一个家庭为80万元。而现在上海楼市均价已在3.4万元以上。以90平方米以内的小户型商品房为例,买一套房就要300多万元,首付最低三成,就需要近100万元,另加贷款200多万元。按照之前政策,无论是新婚夫妻购买首套房还是家庭改善购房,房贷主要依靠商业按揭。比较今年3月份以后执行的5年以上组合房贷利率,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商业按揭贷款利率为5.9%,两者相差1.9%。如果公积金贷款能增加40万元,每年省下的利息就达7600元,月供可少出630元,这对于每月还贷数千元的白领家庭来说,负担可谓减轻不小。
公积金是国家规定在职职工(单位)以工资为基数并按比例缴纳的住房公共积累基金,具有强制、福利、保障、互助的性质,其意义和作用是帮助职工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可由于房价迅速上涨,按原有的规定,除了放宽支付房租等,公积金对于职工购房的帮助作用已经很不明显了。
由此看来,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不仅使公积金回归其应有作用,而且可以活跃沉睡多年的巨量沉淀资金,有利于稳定当前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