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洗尽铅华之后的中国乳业格局与现状

来源:慧聪网 时间:2010-02-05 13:52:00


  乳业队伍中多了一些崭新面孔。过去一年时间全国增加了100多家中小乳品企业,宁夏亿美乳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该公司总经理陈教美说:“企业还处于爬坡期,但我们研发干酪素、蛋白粉等产品,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现在虽然出口不畅,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我国乳业的恢复,最终我们会在国内外都站住脚。”

  一年来,中国乳企的最大“换脸”当属蒙牛。日前蒙牛牵手中粮,被业界认为是拿大股东“宝座”换“明天”。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则认为,蒙牛集团与中粮集团战略合作的真正目的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双方合作后,有利于形成从原料到市场、餐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一向低调的伊利也“蠢蠢欲动”,通过签约世博、跨行业合作谋求新发展。

  乳业新面孔再次刺激了消费。毕竟牛奶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老人和孩子离不开牛奶,而且消费者也相信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的自我约束下,现在的牛奶是安全的。

  调研时,许多终端零售店反馈乳品销量开始加大,销量开始翻番,而且消费者不再那么犹豫和问题多多了。

  练内功造新血,蜕变昭示未来  

  从各家乳品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当前的乳品业整体向好。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进入9月份,全国各地奶价也出现普涨的局面,蒙牛等大企业鲜奶收购价格又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前的水平。

  内蒙古、宁夏等地鲜奶收购价格普遍提升,处于奶产业最末端的奶农逐渐摆脱了亏损状态,散户奶的收购价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园区奶普遍涨至每公斤2元到2.6元,而最优质的鲜奶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7元。由于奶价的上涨,内蒙古、宁夏各大奶牛养殖集中地区到处都是奶农储备玉米青储饲料的景象。

  奶价的上涨刺激了奶农的养殖信心,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全国奶业由于各种原因淘汰损失了1/3左右的奶牛,一度陷入了杀牛,倒奶的最黑暗时期。目前各地的存栏量在上升,一些规模化养殖大户更是积极买牛,希望明年迎来奶产业的恢复性增长。由于市场恢复较快,加上奶农对10月份牛奶进入消费旺季,奶价持续走高的预期强烈,近期一头奶牛的价格比上半年高了两三千元。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乳业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复过来,但从目前来看,出现了超乎想象的速度。鲜奶价格普涨成了乳业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

  当前,乳品企业所在地仍在下大力气整顿奶站,推动生鲜乳收购站合法化改造。今年前5个月,全国有生鲜乳收购站1.58万个,比清理整顿前减少了4500多个,共取缔流动收奶站3800多个,个体收购站减少了1900个,全国机械化挤奶站达到了1.14万个。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自去年11月至今,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多次大范围的监测,结果表明,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集约化养殖方式越来越被认可。标准化养殖小区、奶联社、奶农合作社、托牛所和大型牧场数量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把奶牛送进了牧场。未来4年内,内蒙古准备建立2000个养殖小区和牧场,准备将规模化养殖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60%,散养则由60%下降到40%。各大乳企也迅速行动保证自有奶源。伊利不仅投入巨资打造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还计划在2009年年底新增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光明乳业在武汉建立奶源基地,计划砍去5%的散奶奶源,全部实现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

  为了确保鲜奶质量安全,企业的收购条件已经非常苛刻,什么奶都能卖上好价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严峻的形势倒逼奶农养殖模式的加速转变,奶农转变成奶业投资人的角色得到认可。目前各地乳品企业或现代化养殖园区依托自身的养殖优势,采取寄养制迅速将周围奶牛资源进行整合,促使周边的养殖户纷纷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领取3000元左右的“利息”。事实是过去10多年大多数参与养殖奶牛的农户总的算账并没有因为养牛而变得富裕。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散养农户退出直接养牛的环节,采取强制手段不行,必须采取如“奶联社”模式这样的有效措施确保农民继续参与奶业行业,根本上解决我国散户太多的问题。

  虽然推广集约化养殖方式还有很多困难,但已经越来越被养殖户认可,多数农牧民认识到规模化养殖是方向,但更需政府的引导和资助。石嘴山市惠农区卉丰牧场是目前宁夏养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场,周边的养殖户争着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可以领取3000元的“利息”。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奶业处在一个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关键时期,我国乳品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但是走出低谷的中国乳业巩固根基尚需根除诸多顽疾。

  奶业发展效益在规模,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提高效益。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小而分散,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70%以上奶牛养殖户的规模不足20头,这种小、散、低的局面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当前在政策导向和扶持上,必须加大扶持规模化养殖。

  开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能力有限,乳制品附加值低,在与洋品牌竞争中劣势明显。现在我国1000多家乳品企业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液态奶和奶粉方面,多数企业开发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乳业的持久发展。

  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平衡,实际鲜奶加工量远低于总的加工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厂,产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仍有新一轮奶源大战的隐患。

  出口形势不利。去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出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进出口形势非常不利。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低迷,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对我国市场形成冲击,进出口乳制品数量逆差超过27万吨。外资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三鹿已倒,但是中国奶产业并没有垮掉。“变则通,通则久”,蜕变贯穿了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蒙牛牵手中粮拉开近期乳品企业重组并购的序幕,促进中国奶产业加快完成自身的优化,整合,进而恢复元气,重新崛起,而这只是中国乳品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剧烈变革的一角。一些业内人士分析,中粮进入蒙牛,显示了中央对恢复奶产业的期望,以及重视奶产业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号。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