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朱江洪:离开格力这几年(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7-01-04 11:59:28

  上世纪90年代初,格力空调销售人员的收入远高于科研人员,所以连一些技术尖子也吵着要去做销售员。但朱江洪认为,销售固然重要,研发、生产出好产品更重要。所以,他在1996年进行改革,大幅调低销售人员提成的比例。这下“捅了马蜂窝”,大部分销售人员集体跳槽到了中山汇丰空调,并凭着对市场的熟悉,扬言三年内打败格力。

  “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有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最烦恼的时候到海边静坐,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是,朱江洪看准了的事情,就决不回头,“我不相信,好的东西没人要”。

  “我觉得,产品与广告的关系,像一幅山水画。只有虚实结合,才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所以,我加大力度搞科研,把公司财力、物力、人力向科技创新倾斜,大会、小会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干部做科技人员的贴心人。”朱江洪回忆说。

  格力的科技创新就是从那时开始,因为销售人员少了,格力更专注于科技创新,把产品一步一步推向科技和质量的新高度。朱江洪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拉不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企业只有死路一条。作为一个制造企业,说一千道一万,第一你必须有产品,第二产品必须要好,否则消费者怎么会愿意掏钱买你的东西。”

  大约在2002年,重庆一个客商要订购300多台变频一拖多的中央空调。当时,格力没有这款产品,但碍于全国空调老大的面子,去投标了,结果还中了。怎么办?格力从日本订购了产品,把商标、包装、说明书一换,变成格力的产品,交货。但这件事情,一下子让格力亏损了100多万元。

  第二年,朱江洪带领一班技术骨干到日本买技术,心里盘算可能要花2亿~3亿元。他兴高采烈地去跟日本三菱谈,没想到,对方封得死死的,觉得格力是异想天开。最后,对方说,“这个技术我花了六年才得到,而且这个产品还在中国卖,如果卖给你,我是竞争不过你的。”朱江洪想想也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好东西,过去国内引进的也多是二流技术。

  受到刺激之后,朱江洪回到国内,马上组织技术骨干开会,说“这个技术一定要攻下来,不惜代价,搞砸了是我的责任,搞成功了是你们的功劳”。格力的科技人员没有辜负重托,夜以继日,搞出了“一拖四”变频空调多联机,不久还做出了“一拖八”、“一拖十”。

  尝到了科技创新甜头的格力继续加大投入,每年花大量资金购买实验设备、建实验室、扩充技术部门。格力之所以有今天,销售做得好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朱江洪认为,科技创新才是根本。而把格力大批销售精英挖走的汇丰空调后来也关门大吉了。

  “我有职业病”

  现在有人说,市场很平淡,消费者不愿买产品。“错了!购买力随时都有,主要是你没有科技创新,没有深入解剖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因素,拿不出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那么打造品牌,肯定是空谈。”朱江洪说。

  朱江洪总结出格力创新的“三部曲”——观察、灵感、实验。

  他解释说,所谓观察,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而不是表面的察看,从中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你不能只看到这个问题,还要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乔布斯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把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

  灵感,是我们把事物观察完了后,进行联想。一定要把观察到的事物,在脑袋中反复思考,甚至胡思乱想。世界上所有法律,只是不准胡作非为,但没说不准胡思乱想。爱因斯坦说过,思考、思考、再思考,他就是依靠这个成为科学家的。

  实验,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就要多做实验。在这期间,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一定要排除万难。在朱江洪看来,“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傻子,一种是疯子。傻子是不怕吃亏、做别人不愿做的傻事,疯子是愿意做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疯癫’事,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一往无前。乔布斯、爱因斯坦、马云就是这样的疯子。”

  格力创造的自动智能化霜技术,在朱江洪看来,就是“创新三部曲”的体现。2005年,朱江洪到洛阳进行市场调研。有一个经销商说,“你的空调制热不咋地”。

  “我仔细观察,发现空调制热与安装的地点有关,安装在干燥的地方制热好,湿气重的地方就容易结霜、影响制热效果,而全世界的空调都设计为定时化霜,开机一小时化霜十分钟,这十分钟不制热。我当时就产生灵感,中国这么大,南北东西气候不同,定时化霜不合理,所以一定要智能化霜。”回来后,朱江洪给技术人员提出要求——有霜即化,无霜不化,多霜多化,少霜少化。格力的技术人员最后攻克了这个难题,并在德国获得专利金奖。

  1992年,朱江洪和同事到美国验收空调“两器”的冲床。格力与当时的行业龙头春兰相比,柜机销量相差很远,春兰一年卖30多万台,格力一年才1000多台。如何出奇制胜,是朱江洪一直在琢磨的问题。在洛杉矶机场,他看见一个五光十色的售卖可口可乐的柜子。当时,他便灵机一动,由此联想到了做一款灯箱柜机。结果格力灯箱柜机1994年一炮而红,两年卖了100多万台,供不应求,还打败了春兰。

  “我这个人有职业病,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想空调能否设计成这样子。”1999年,朱江洪到德国出差,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要七小时,他无聊便翻看一本杂志,一张图片吸引了他的目光。参考那张图片,格力后来设计出了一款超薄型的U型空调,利润可观。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朱江洪在任时,是格力最大的“产品经理”。正是这种产品至上、打造精品的理念,为如今“千亿级”的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2015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收入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滑,一些经销商也在微信里吐苦水,质疑“格力还有没有遵循原来的方针政策”。朱江洪坦言:“企业文化就是领导的文化,渗透着‘一把手’的气息。如果一把手变化,原来的企业文化也可能会随之变化。作为创立者,我不好评论,只能由市场、由消费者来评价,大家拭目以待。”

  他告诉本报记者,他将通过自传的形式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写出来,希望制造企业看后能有所启发,改变过去不好的状况,使中国企业慢慢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