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富豪故事>

廖永远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5-06-19 10:54:27

廖永远简历

  廖永远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钻井工程专业和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行情601857,咨询)大学(华东)]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拥有逾30年的工作经验。

  ● 1982年8月 参加工作

  ● 1996年6月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

  ● 1996年11月 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党工委副书记

  ● 1999年2月 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党工委副书记

  ● 1999年9月 任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工委书记

  ● 2001年10月 挂职任甘肃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 2004年1月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 2004年4月 兼任川渝地区石油企业协调组组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 2005年11月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2007年2月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2007年7月 开始兼任中国石油集团安全总监

  ● 2008年5月 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执行董事

  ● 2013年5月 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 2014年5月 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

  ● 2015年3月16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中石油集团二把手、有着“西北虎”之称的总经理廖永远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早报记者 陶宁宁

  6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廖永远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并开除党籍。

  人称“西北虎”的廖永远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真的是一只“大老虎”。

  在中纪委公布出的问题中,既有受贿、行贿等涉嫌犯罪的问题,也有收受礼金、与他人通奸等作风问题。

  早在2015年3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曾发布消息,称廖永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而此后,关于廖永远的种种传闻一夜之间浮出水面:廖永远江湖气重,任人唯亲;他在北京有一个秘密据点,纵情声色;他贪婪又充满野心,回湖北老家过年时,送礼的车能排数里地;在他落马之前,中石油内部举报之声不断……

  各种谴责控诉,以及似真似假的传闻充斥于网络之上,无不是申讨着“西北虎”的利欲熏心。

  自中石油多名高管因贪腐落马之后,廖永远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已不再令业内感到惊讶,这不过是中石油系统高层贪腐窝案的继续发酵。

  况且,他与中石油之前落马的多名高管一样,均出自胜利油田系。

  不知何故,廖永远的官方履历中,完全没有提及他1996年之前的经历,但只要稍加查阅便不难发现,他与周永康、蒋洁敏、郭永祥等人有着同样的交集——胜利油田。

  廖永远官方履历中被隐去胜利油田工作经历长达将近10年,这10年,究竟隐藏了廖永远多少秘密?

  当早报记者带着这一疑惑来到胜利油田,找到曾与廖永远共同工作过的老同事、老下属之后,却得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一个人说是偶然,两个人说是巧合……但十多个老员工都这么说。

  “官做大了,人就变了”、“监管力度不够!”……老员工们试图为廖永远的堕落找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但真正的理由,恐怕只有廖永远自己最清楚。

  年轻时的“西北虎”

  也曾是上进青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许多年之后,记得“初心”的还能有几人?

  在廖永远本人发表于1992年第4期《科学社会主义》上的自述中,还能依稀找到“西北虎”当年的“初心”:

  廖永远是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大学生,在其自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1982年,当廖永远从武汉汉江石油学院毕业后,曾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他果真被分配到了最艰苦的地方——中原油田一个边缘的钻井队。

  一名油企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上游的一线工作向来被认为是油企中最艰苦的,而在上游环节的钻井、采油和油藏等工作中,钻井又是艰苦中的最艰苦。

  廖永远职业生涯的前十数年,正是一直在和最艰苦的钻井工作打交道:1987年,廖永远从中原油田调至胜利油田,担任基层钻井队队长;1990年,他被提拔为钻井五公司副主任工程师,直至1994年前往新疆塔里木。

  一名和廖永远在钻井队共事过的老工人仍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胜利油田钻井队的工作场景。虽然当时的钻井工人已经摆脱了肩挑手扛的原始工作状态,但那个年代机械装备依然非常落后,钻井仍然属于不折不扣的体力活。

  “大会战”,这是老一辈钻井工人们都特别熟悉的词语,它意味着必须集中在某地打出多少口油井,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石油工人们与有限的技术、体力之间的一场鏖战。这场战争不许输,只能赢。

  钻一打开便不能停下,直到打出油为止。

  在每一次大会战中,钻井队必须坚守在工地,不分昼夜。他们住在工地上,不能回家,甚至没有多少休息时间。

  这样的大会战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一名老工人甚至向早报记者说起,当他结束了长达1年多的大会战后回到家中时,已经认不出父亲的孩子怯生生地管自己叫“叔叔”。

  廖永远职业生涯的前十数年便遇上过许许多多次“大会战”,一场仗接着一场仗打。

  他和普通工人们一样,长期居住在工地的宿舍中。或许那根本称不上宿舍,不过是简易的木板房,每间房上下铺住着8个人。

  老工人说,即使1990年以后廖永远“升官”了,他也依然和工人们同住工地,唯一不同的,只是8人间换成了4人间。

  “当时的钻井队,大学生很少,大多数人都是技校生和农民转换工。”老钻井工人说,好几百号人的钻井队伍,像廖永远这样的大学生,不用一个巴掌就能数完。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民众对于大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更何况,年轻的廖永远有着普通工人没有的高学历,却一样能吃苦,没架子。

  描述起当年的廖永远,老工人们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聪明、有本事、勤奋。在他们印象里,廖永远的记忆力非常强,学什么都比别人快;作为钻井队的干部,廖永远工作的时间却比普通工人们更长;他勤于钻研技术,解决了不少生产上的难题。

  年轻时的廖永远还是一个节俭的人。

  老钻井工人回忆,在胜利油田时,廖永远和所有一线钻井工人一样,穿着粗布做的工作服。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廖永远也是如此,为了防止作业时油污弄脏自己的衣裤,大家都用袖套裹到胳膊、脚套裹到大腿。

  “他就是一个节省的人,和大家一样的。没有什么大吃大喝。”老工人说,日常生活中,廖永远也并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这与其在落马后被爆出于秘密会所中纵情声色的形象相去甚远。

  “你说,本来挺好一人,后来怎么就变成那样了?”老工人反问。

  本来挺好一人,后来怎么就变成那样了?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廖永远的老同事提出过类似的疑问。

  没有人说得清楚,廖永远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胜利油田,廖永远能接触到的诱惑并不多。

  直至今日,要找到正在作业的钻井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油井可能分布在偏远盐碱地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即使是远远看见钻井架,也未必能轻易走近它。

  从仙河镇出发,记者驱车40分钟后终于找到了一支正在作业的钻井队。钻井工人们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工作环境的种种细节,这份热情源自于一份孤寂——他们已经太久没有见过外人了。

  “现在也很封闭,别说以前了。”一名钻井工人说,现今大举提升的技术与不断改善的条件,已经让钻井工人们可以每隔一周左右时间回一趟镇上,发达的网络讯号也让他们不至于完全闭塞,但即便如此,大家依然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味。

  “过去,周围可什么也没有。”一名年纪稍长的钻井工人如是说。

  “其实,(19)90年代以后,像廖永远这样级别的干部已经有挺大权力了。”廖永远的一位老同事描述,在绝大多数当地老百姓(行情603883,咨询)意识中,廖永远这样的处级干部已经是他们可以想象的最大的官了。“如果当年廖永远已经开始在工程上做些手脚、谋些利,也没什么人知道。但就算是这样,当时他在这儿也没什么可以用钱的地方。”

  情况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便是原本偏远、封闭的胜利油田也日益繁华了起来,前程远大的廖永远也在当时离开了钻井队。

  需要花钱、可以花钱、尽情花钱的地方,有的是。

  请缨西征塔里木

  或是人生转折点

  西征塔里木,这可以说是廖永远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1994年,胜利油田需要抽调一批骨干队伍前往新疆塔里木,廖永远主动请缨。他从一个封闭、艰苦的环境到了另一个更封闭、更艰苦的环境,但也是凭借于此,廖永远很快得到了提拔,并在此后一路高升。

  据一名老钻井工人回忆,1994年从胜利油田前往塔里木的钻井工人多达近5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这场大会战并不排斥,因为虽然前往塔里木意味着偏远与艰苦,但工资却可以翻四倍。

  “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大概200多块钱,但去新疆工作可以拿900多。”老工人说,年轻人更是把塔里木会战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机会,很可能,只要熬过那段艰苦,就可以为自己的履历录上光荣而有分量的一条。

  无论在什么年代,有这样的想法都无可厚非。因为对年轻人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

  “有机会,我也想去新疆工作一段时间,我们的几个领导都是在新疆工作过的。”在油田的钻井队,一名90后钻井工人毫不掩饰地向早报记者说起自己的“宏图大志”。

  1994年的廖永远,无疑也胸怀着“宏图大志”。

  但实难猜测,在他主动请缨西征塔里木的那一刻,所怀有的究竟仍是一颗蓬勃的雄心,还是已经变成了一颗膨胀的野心。

  廖永远的一名老同事向早报记者说起了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或与廖永远心路的变化有关。在他的印象中,在胜利油田工作时,廖永远对上级领导不巴结、不慰问。这名老同事认为,这曾对廖永远的晋升造成瓶颈,也导致了他离开胜利油田时仅仅是副处级别。

  而在1988年时,由于井队出了安全事故,廖永远还曾被“一撸到底”。虽然,并不是廖永远的责任,但当时他还是被撤掉了队长职务。

  尽管廖永远之后又官复原职,但进入1990年代后,老同事觉得,他的心态和一些行为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之后,廖永远主动请缨西征塔里木之举并不令同事们感到意外,因为若此一役告捷,必将成为其仕途上的有力支柱。

  在塔里木,廖永远取得的战果确实丰厚:他先后在塔里木区块拿下11口大包井的钻井任务,其中7口打出高水平井。

  塔里木会战告捷后,廖永远获得了他想要的,“西北虎”的威名亦是由此而来。

  1996年6月,廖永远出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他的官方履历由此开始记录。

  此后,履历上的每一句,无不证明着他越来越高的头衔,以及越来越大的权力。廖永远告别了钻井队那个封闭的环境,摆在他面前的,是更为广阔的事业蓝图、更为繁杂的官场人事,以及更多、更难抗拒的物质诱惑。

  2013年5月,廖永远出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他被外界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中石油新一代“掌门人”。有媒体把“西北虎”的这次晋升,称之为中石油“廖永远时代”的开启。

  然而,事实很快就证明:这不是一个时代,而仅仅只是一瞬间。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15年3月,廖永远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他用数十年堆砌起的华丽“朱楼”坍塌了,暴露出的,是经年的腐坏。

  在许多胜利油田老职工对廖永远的褒奖之词中,有一种评价同样耐人寻味——许多人说,廖永远是个讲义气的人,他当领导时,对手下诸多照拂。“他给我们发钱多。”一名老职工直白地讲。

  凡事总有两面性,义气的反面是结伙;诸多照拂的反面,则是任人唯亲。

  年轻时代那个上进青年廖永远有不少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落马“西北虎”身上依然有迹可循。

  回头看来,廖永远官方履历上那隐去的十数年竟成了一种讽刺。他隐去的不是什么不可示人的秘密,而或许,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干净的十数年。

  这十数年的风雨历程,连同着最初踏上工作岗位时的那份至诚之心、那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执着信念,一起被隐藏、被遗忘得彻彻底底。

  隐藏并遗忘它们的,正是廖永远自己。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