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1家,规模不是终点,利润才是生存的基石

2025年07月13日 06:20:39  来源:中网资讯财经
 

  2025年7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贝壳财经年会上抛出一组震撼数据:中国年销量3000万辆的汽车总利润,竟不及日本丰田一家企业的净利润。这一对比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困境。

  数据冲击:3000万辆VS900万辆

  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但利润总额仅约850亿元,而丰田2025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净利润高达2337.28亿元人民币(约合4.765万亿日元)。更令人警醒的是,中国18家上市车企2024年净利润总和不足900亿元,仅为丰田同期利润的40%。这一悬殊差距背后,是“增量不增利”的行业生态。

  利润崩塌的根源:价格战与技术瓶颈

  中国车企的利润困境,源于长期的价格战与技术短板。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4.2%,但利润率却从2022年的5.7%暴跌至3.9%。低价策略导致车企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现金流周转周期长达170-275天,远超丰田54天的效率。此外,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突围乏力,丰田靠雷克萨斯等车型实现高利润,而国产车多集中于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单车利润仅8000元,不足丰田13万元的1/10。

  行业生态的畸形:规模扩张与创新脱节

  中国车企的“规模神话”掩盖了利润危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半壁江山,但18家上市车企净利润仅1200亿元,远低于丰田2485亿元的纪录。为争夺市场份额,车企疯狂扩产,却忽视研发投入。2024年,中国车企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而丰田在混动技术、精益生产等领域的积累,使其核心部件定价权牢牢掌控。

  价格战的代价:消费者与企业的双重伤害

  看似惠及消费者的“高性价比”策略,实则透支了行业利润。广汽丰田销量下滑2.3%,而丰田全球净利润却逆势增长。业内人士感慨:“我们月销十万辆的喜悦,在人家看一眼利润报表时就烟消云散了。” 价格战不仅削弱了企业造血能力,更让消费者陷入“低价陷阱”——当利润被压缩至极限,品质保障与品牌溢价无从谈起。

  突围路径:从“卖价格”到“卖价值”

  要打破“低价-低利-低创新”的死循环,中国车企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对外供应、蔚来换电站的全球化布局,已初见端倪。但更关键的是,需通过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研发)、品牌升级(如高端化转型)和全球化布局(如丰田在北美、东南亚的市场渗透),构建不可替代的产业链价值。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挑战

  《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但当前中国车企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产业链协同弱等问题。黄奇帆呼吁:“真正的长久之计,是让中国汽车能赚到那‘看不见的三千块’。” 未来,唯有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发力,才能推动中国车企从“世界工厂”蜕变为“价值高地”。

  规模不是终点,利润才是生存的基石

  中国3000万辆汽车的利润不及丰田一家,这一数字不仅是销量的对比,更是制造业转型的警钟。当丰田用900万辆的利润碾压中国3000万辆的产出,中国汽车产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规模撑不起未来,唯有攻克技术、品牌与体系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站起来”的目标。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