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国内多家银行出现定期存款额度“秒光”现象,尤其是3年期和5年期产品成为稀缺品。据第一财经报道,银行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普遍提高3年期定存起存门槛,甚至逐步取消5年期定存的利率上浮,普通客户仅能以挂牌利率存入。部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透露,3年期大额存单额度通常在开放后数分钟内告罄,5年期产品则近乎“消失”。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市场对利率下行趋势的强烈预期。自2022年起,存款利率已进入下行通道,投资者为锁定收益争相抢购高利率存款产品。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超10%,其中定期存款占比显著上升,活期存款占比回落,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业内人士分析,权益市场波动、理财刚兑打破及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促使居民更倾向选择保本保息的存款类资产。
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陡增。为缓解净息差收窄,银行采取多重措施:一方面提高中长期存款门槛,例如将3年期大额存单起存金额上调至5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定价吸引活期资金,例如部分股份行推出专属高息短期理财产品。然而,此类调整加剧了存款市场的“利率倒挂”现象——部分银行3年期定存利率甚至低于1年期产品,进一步刺激投资者抢购剩余高息额度。
居民储蓄意愿的持续高涨与银行揽储策略形成博弈。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3月居民存款新增规模达同期历史新高,企业存款增量仅次于2020年疫情初期。然而,个人定期存款占比在2024年已出现回落,部分银行通过优化客群结构,引导资金流向活期或低成本负债。例如,光大银行通过扩大消费金融业务沉淀活期资金,南京银行则以企业结算服务带动存款增长。
专家指出,存款“秒光”现象暴露了居民投资渠道的单一性。尽管监管层鼓励储蓄向资管市场转化,但股市、债市波动及房地产投资低迷,仍使存款成为避险首选。与此同时,银行创新产品能力面临考验。2025年2月,国有大行新发大额存单利率进一步下调至3%以下,但可转让功能使其流动性优势凸显,部分客户甚至通过二手转让平台溢价交易。
未来,存款利率下行或成长期趋势。多家银行在财报中预警,2025年负债成本管理将聚焦压降高息存款规模,并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例如,部分银行推出智能存款组合,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动态配置活期与定期比例。此外,随着经济活跃度回升,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步恢复,居民对存款流动性的偏好可能再度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储蓄国债等替代品同样遭遇抢购。2024年4月发行的450亿元储蓄国债线上额度“1分钟售罄”,2025年5月新一期国债因利率高于同期定存,再次引发排队抢购。这一现象表明,低风险、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面对市场变化,银行需在平衡成本与客户需求间寻找新路径。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强调,将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存款结构,同时丰富居民投资选择。分析人士建议,可通过税收优惠、完善理财市场基础设施等措施,逐步引导长期资金流向资本市场。
2025年的存款“抢购潮”既是居民财富管理焦虑的缩影,也凸显了银行业转型的紧迫性。在利率市场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银行唯有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方能破解“秒光”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