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5个充电宝飞机上起火冒烟,行业反思:从“充电爆”到“安全链”

2025年06月30日 07:08:27  来源:中网资讯商业
 

  今年1月至6月,中国民航局通报称,2025年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或冒烟的事件,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些事故不仅暴露了锂电池安全隐患,也对航空安全规则和消费者行为提出了严峻挑战。

  具体案例频发,应急处置成关键

  2024年2月19日,菲律宾长滩岛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名乘客使用充电宝时发生爆炸,飞机紧急备降中国香港,次日凌晨抵达上海。尽管无人受伤,但地面安保人员对涉事充电宝进行了排查。另一起事件发生在2025年6月13日,上海航空FM9449航班上,充电宝起火导致机舱内烟雾弥漫,乘客被迫转移至安全区域,最终通过灭火器和防爆袋控制火势。类似地,2024年2月20日,天津航空的一名乘客在飞行中闻到刺鼻气味,发现飞机前舱玻璃破裂,机舱内弥漫浓烟。

  技术缺陷与管理漏洞并存

  充电宝起火的根源复杂,既有锂电池内部短路、制造缺陷的问题,也涉及使用不当和监管缺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自1990年代锂离子电池普及以来,航空运输中因锂电池引发的火灾事故超过40起,其中多数与电池短路或外部接触有关。中国民航局规定,额定能量超过100Wh的充电宝需经航空公司批准,且每名乘客最多携带两个,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三无”产品(无生产许可、无3C认证、无标识)流入市场的风险。

  行业连锁反应:品牌危机与监管升级

  充电宝起火事件直接冲击了部分品牌的声誉。2025年3月,罗马仕和安克因充电宝电芯缺陷被召回,其产品因“三无”标签和制造缺陷被多地高校禁用。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在风险提示中明确指出,已召回的罗马仕和安克充电宝禁止运输,并要求乘客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规定。与此同时,小米等品牌趁机崛起,强调“安全第一”,试图填补市场空白。

  安全措施与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

  针对频繁发生的事故,民航局已加强安检力度,要求乘客在飞行中关闭充电宝电源,且禁止使用未标注容量的设备。此外,航空公司通过广播提醒乘客注意充电宝使用规范,例如避免在飞行中给电子设备充电。消费者层面,专家建议优先选择有3C认证、标识清晰的产品,并避免携带自制或改装的充电宝。

  航空安全规则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现有规定已对充电宝携带提出限制,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例如,部分乘客无视禁令,擅自使用充电宝,导致风险升级。FAA数据显示,2018年锂离子电池事故数量较2016年增长近50%,凸显出对新型电池技术监管的滞后性。未来,航空公司和监管机构需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例如推动统一的充电宝安全认证体系,同时提升乘客安全意识。

  行业反思:从“充电爆”到“安全链”

  充电宝起火事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链协同治理的课题。从电池制造商到航空公司,再到消费者,各方需共同构建“安全链”。例如,罗马仕和安克的召回事件表明,企业需将质量控制前置,而民航局则需通过更严格的监管手段减少违规产品流入。此外,公众教育同样重要,许多乘客因不了解充电宝风险而忽视安全提示。

  航空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

  2025年的15起充电宝起火事件再次敲响了航空安全的警钟。无论是技术改进、政策完善,还是消费者行为的转变,都需多方合力。只有通过技术、管理与教育的协同,才能真正降低锂电池在航空运输中的风险,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