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投资人角度看崔冯之争

2018年06月08日 16:39:27  来源:和讯名家
 
     产业驱动力和目标在哪里

  崔冯之争,在媒体持续发酵之际,大家的目光集中在演艺人员偷税漏税的单一问题上,但是业内投资专家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譬如说,中国电影 “微”产业,从2008年价值约4个楼盘43亿的票房增长到2017年约40个楼盘559亿的价值,环比年增长率保持在2位数以上。但是产业投资人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驱动力,显然不是几个制片和几个导演,易见的驱动力当然是巨大纵深的市场,换句话说,巨大人口的海量精神需求;从产业终极目标角度上纯财务投资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终极目标是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快的增长;而稍微聪明一点的财务投资人会问,增长的基础是否可以支撑“持续增长”;而最聪明的投资人会说,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创造力高于一切,却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而哲学家会问,如果一个民族,砸烂了自己的精神宗祠,而精神上永运跪着而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国家,是否有机会脚踏实地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电影艺术本质上是文化和精神产品;而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历史学家会说,古罗马的崩塌既不是“拜占庭将军问题“的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罗马精神”消亡了;我本人将信将疑,但是我可以战战兢兢的答复:虽然我不知道古罗马的崩塌的原因,或许是多元综合原因,但是我猜想当代电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兼具工业和文化两个产业的特点,因而它是国家名片或国家品牌影响力兴衰的”图腾“,逻辑上每个民族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这个”微“产业; 而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下意识的爱电影,而且多数”吃瓜群众" 不想错过”崔冯之争“这个看热闹的机会,显然来自于他们的天然智慧和本能,而部分业者在推出“电影促进法”之后,精疲力尽的去酣睡了。

两岸猿声 何其相似又不似
两岸猿声 何其相似又不似

  业内专家尹鸿老师用过的一个词“娱乐性工业”指代电影业,得到一批除尹鸿老师之外的国内金融家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同,大家迅速对标太平洋(601099,股吧)彼岸美国“好莱坞”工业体系,提倡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大力模仿好莱坞的市场推广模式;却在现实中,始终弥补不了差距,于是国内遍地开花的工作室,升级版的“电影作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美国对标,例如卡梅隆工作室,斯皮尔伯格工作室,不知道什么原因,形似而神不似,包括学习对标的黑科技能力总差”一星半点“;相反好莱坞某些“暗黑”,按照某些了解好莱坞业者的讲述:中国大陆和香港个别业者这方面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例如:好莱坞式的名利场潜规则包括政治正确、制作方又爱又恨的明星制,权色钱交易,还有些“基本科目”包括明星吸毒,票房造假等等;当然中国总体上略逊一筹,毕竟好莱坞培养出了”里根总统“,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参议员的鼎盛时代,好莱坞培育了几位里根式的”明星政客“。时间凑巧的是,当下中国方面崔冯之争的沸沸扬扬,正好对应着美国媒体引领好莱坞和社会各界的亮丽风景包括:曝光和对抗好莱坞由少数族群统治以及权势人物以权换色的恶行;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继续“照单全收” 彼岸好莱坞模式的话,中美之间这种共振将会常态化。

出路在哪

出路在哪

  中国电影产业的出路,除了在制度上不得不改进顶层设计,可能不得不在以下具体领域优先有所作为:

  1、编剧工作历来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个桎梏,没有好的本子,再好的导演,也是巧妇无为无米之炊,培育优秀编剧及改善编剧体制;

  2、再一个就是改善发行体制和制作体制,整改电视台播放选择制度和关键决策人物,同时整改院线播放选择制度和关键决策人物;我个人认为小崔的逻辑有其合理性:如果电视台和院线的选项关键人有权向制作方提出非某某明星不可,将其作为票房的保障的话,制作方、演员或艺人和播放终端的权力博弈必然弱化制作方的权利,而成为“爷孙”关系,各方也不得不一再纵容演员或艺人的不当片酬要求。自2008年之后,就形成了弱化甲方市场,变成了小鲜肉主导的已方市场;如果这一转变是有毒的,那么顶层设计必须提出规范要求;尹鸿老师书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的以主旋律电影为主体的趋势,脱离中国主流文化市场,而形成的“多元紧张格局”,我个人认为,这需要重新评估和利弊再平衡;

  3.没有电影分级制,事实上不排除任何一部分电影观众,从三岁的孩子到60岁以上的老人,扩大了票房,增加了电审的权力,但对市场是一剂毒药;

从产业投资人角度看崔冯之争
  4、鼓励网络大电影等竞品的成长,鼓励跨界合作;

  5、鼓励电影投资,在明确电影分级制和学习借鉴类型片分类的基础上,增加电审的确定性,同时也要特别防范资本与制作方、演员或艺人和播放终端等任一方结成攻守同盟;

  6. 如果文化主管部门和电审主管部门,没有履职的专业能力,可以考虑将部分专业职能外包;

  7. 学习国家大剧院的先进经验,例如,设立大众优惠票价,设立大众普及讲座,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体系,推广“阳春白雪”,照顾“下里巴人”,尤其重视民族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崔冯之争带来的危机,可能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形成国外业者担心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官方解决本次危机的思路大概率上是按照18大以后,多次提及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而不会演变成为政治运动。当然也有可能任其自生自灭,这是小概率事件。其它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角度的纯财务分析,见本期其它引用文章。最后真诚希望如尹鸿先生所说:“新电影将以一种产业形态进入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之中重构自己的品格和品质”。

  (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天下无贼。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编:晴天)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