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绝不容忍,舆论呼吁严惩封杀“双面艺人”

2025年05月11日 08:11:29  来源:综合
 

  2025年5月10日,新加坡籍华裔女艺人李凯馨因一段疑似贬损中国观众的录音引发轩然大波。录音中,李凯馨被指发表辱骂中国观众、仅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等争议言论,瞬间点燃公众怒火。

  事件迅速波及李凯馨参演的电视剧《赴山海》。该剧原定近期上线,但宣传物料中已删除其姓名,相关片花镜头也被大量剪辑。这一风波再次将“劣迹艺人”的行业惩戒机制推向舆论焦点。

  中国对劣迹艺人的封杀机制自2014年逐步形成常态化。广电总局等部门明确要求抵制违法失德艺人,行业协会亦出台《职业道德公约》,强调对“低俗、庸俗、媚俗”零容忍,并将艺人行为纳入行业信用记录。然而,李凯馨事件暴露了跨国籍艺人的管理盲区,如何界定其行为性质及追责成为新课题。

  学术界对封杀令的合法性与规范性早有探讨。学者杨吉指出,当前“劣迹”定义模糊,封杀措施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易引发过度惩戒或权力滥用。专家呼吁建立分级惩戒制度,根据行为严重性划定封禁期限,并完善听证与申诉程序,保障艺人合法权益。

  公众对李凯馨的愤怒不仅源于其“双面行径”,更折射出对行业价值观的深层担忧。北京日报评论称,艺人若将市场视为牟利工具而非文化舞台,必然损害行业公信力。网友普遍认为,跨国籍艺人更应尊重中国文化与观众情感,“一边赚取高额片酬,一边背地诋毁”的行径触及底线。此类情绪与2021年H&M抵制新疆棉事件中“绝不容忍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集体声讨一脉相承。

  纵观近年案例,封杀机制的实际效果仍存争议。李凯馨事件中,其新加坡籍身份更增加了跨境追责难度,如何协调国际法与国内行业规范亟待破题。学者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治作用,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避免“一刀切”封杀。

  舆论普遍支持对李凯馨采取严厉措施。人民日报等央媒强调,中国市场始终向尊重中国文化的创作者敞开,但对挑战底线的行为必须坚决抵制。网友呼吁完善涉外艺人管理制度,要求其公开承诺遵守中国法律与道德准则,并将言行纳入合约约束。

  李凯馨争议不仅是单个艺人的危机,更是文娱行业治理的缩影。从“封杀令”的合法性讨论到公众对文化尊严的捍卫,事件揭示了行业规范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张力。唯有通过明确标准、健全程序、强化执行,才能构建既尊重法治精神又契合文化自信的治理体系,让“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者无所遁形。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