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网购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售后理赔”陷阱。北京市反诈中心近日紧急提醒消费者,一些看似正规的“理赔”电话或二维码,实则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旨在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财产。
据警方通报,一名消费者李先生在某平台购买积木玩具后,收到的却是小苏打。他联系店铺客服后,对方要求其扫描快递盒内的售后二维码,脱离平台进入私下聊天界面。客服以“看短剧做任务可补发货物并赚钱”为由,引诱李先生进群参与。初期小额充值均能领到佣金,但随着投入加大,客服又以“操作失误”“账号冻结”等借口要求转账解冻,最终李先生被骗数万元。
类似案件在全国范围内频发。董阿姨在网购衣服后,接到自称“理赔专员”的电话,对方声称她的快件在运输过程中被烧毁,并承诺给予赔偿。董阿姨放松警惕,提供了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最终意识到被骗。还有夏先生接到自称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商品受损,可进行三倍理赔。对方引导其下载投屏APP并共享手机屏幕,最终骗走其银行卡内的存款。
警方提醒,消费者在接到“理赔”电话时,应保持警惕,尤其是对方能准确说出商品信息、价格等细节时,更可能是诈骗。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切勿轻信陌生来电或二维码。此外,警方还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向陌生人转账,保护好个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诈骗不仅针对成年人,也对儿童家长造成了巨大影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调查显示,超六成儿童每周吃零食三次以上,近三成花费上百元。家长在选购零食时,往往注重生产日期、配料及营养,但对反式脂肪酸、营养成分表等知识了解不足,容易陷入消费误区。因此,家长在网购时也应提高警惕,避免因“售后理赔”而陷入诈骗陷阱。
网购“售后理赔”看似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实则暗藏陷阱。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利的同时,也应提高警惕,避免因一时疏忽而落入诈骗圈套。警方呼吁广大消费者,如遇可疑情况,应及时报警,保护自身权益。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